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6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在制定促销政策、建立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充电设施布局、推出充电优惠政策等方面作出了部署,以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相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农村地区的土地相对充裕,非常适合新能源汽车停放充电;能源价格也比城市低廉,更契合农村居民出行“省”的需求。
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车下乡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原因何在?
首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充电设施不完善,很多乡镇甚至没有布局公共充电桩。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背后,恐怕还暗含着农村产业相对分散、资源较为单一的隐忧:试想,如果一个乡镇没有集中的产业园区,一个村集体没有宜居的村居,自然就不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做配套;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农村居民根本留不住,宜居的村民社区与发达的产业园区就会成为空谈。
然而在这个“先开发产业”还是“先建设基础设施”的两难问题上,《通知》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那就是先“完善充电设施布局”。实际上在农村,完善的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仅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更是对公共服务以及物流业等服务行业拓展的极大助力。在垃圾车、物流车早已实现新能源化的当下,在乡镇布局公共充电桩,可促使相关企业的业务落地农村。
其次,布局公共充电设施,也是在布局农村能源体系。一般认为,建设公共充电桩,意味着当地能源的供应正在实现绿色化、多元化,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释放产能的有力保障。
最后,即便单纯作为交通配套设施,布局在乡村的公共充电桩,也能够促进到县城乃至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双向流动。当人力和资金通过新能源汽车流动起来后,乡村产业一定会迎来发展,乡村也一定会实现振兴。
总之,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充电桩等充电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一步;随着充电设施的下乡,农村能源体系的布局也会不断完善,人力、企业、产业也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