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今年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根据部署,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编制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扎实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到202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县(市、区)达到80%以上。
山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先试先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陆地看,山东农业总体水平领先全国。素有“农业看山东”之说,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农用地面积达11.7万平方公里(包括耕地及森林、水、草、园地等),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5个百分点。全省建设用地3.2万平方公里,占比20.3%;未利用地占比5.7%,不足1万平方公里。这样的土地结构,决定了山东势必将农业放在突出位置,这就是中央提出的“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我们也不辜负中央的期望,以约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分别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和13%的水产品。小麦是山东第一大粮食作物和主要口粮,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7%,总产量占全国的19%。2022年,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位列全国第三。蔬菜肉蛋奶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额达1394亿元,连续24年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国1/6,农机总动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收入也位于全国首位。
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是山东省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年产量分别可达558万吨和450万吨,山东正推动其向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已超过50万家,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力量。
从海洋看,山东海洋农牧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山东陆域与海域面积相当,分别为15.8万和15.95万平方公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构想,连续多次纳入五年发展规划的文稿,目前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画卷。
山东海岸线长度3300多公里,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年均贡献率接近20%。2022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3万亿元,占全省GDP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也是全国第二位。山东海域广阔、资源丰富、产出较高,单位海域面积产出分别是广东和浙江的2.38倍、2.53倍。
具体到农业领域来说,海洋担负着粮食安全和优质蛋白的重任。美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传统海洋强国积极发展海洋牧场,挪威离岸牧场水深已超过100米,单个网箱最大容积逾2万立方米,三文鱼年销售收入约4000亿元,形成了全球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三文鱼深海养殖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农牧业,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可协同带动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整体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构建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需要。
虽然我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与不足,具体表现在: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不足,数字化发展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条短,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农业用水、农药、薄膜、化肥等使用量较大;农业减碳压力较大。例如,除农药、化肥、薄膜等农业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以外,畜牧业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探寻农业现代化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积极推动人口、土地、资金等重点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下沉,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布局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从全局和整体上系统把握、统筹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坚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立足我省省情,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显著提高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全面提升推广农业农村节水、节能、减排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摒弃竭泽而渔、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农产品消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海洋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优质蛋白质供给。充分发挥现有科研院所优势,在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在海洋渔业方面,发挥我们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基础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优化海洋空间利用,提升优质蛋白质供给。
优化饲草资源配置布局,加强畜牧业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利用盐碱地、荒地、退耕地等边际土地,充分挖掘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潜力,实现“牧草替粮”与“草饲互补”。
济宁在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畜牧业方面趟了一条很好的路子。
济宁立足本市的产业基础,探索出按揭畜牧业发展模式,即按照“企业融资+建设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再由合作社和农户按揭经营,最后通过企业回购销售农产品实现利益再分配”的运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作为农业建设项目的融资和投资主体,先行开展种苗、技术、大棚等前期投资,合作社作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协助企业负责基地后续运营和管理,农民交少量首付即可“拎包入驻”经营现代高效农业和畜牧业。连续3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畜牧业总产值288亿元、位居全省第二;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2%,高出省定标准3个百分点。
总之,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山东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任,这既是对过去发展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深期许,山东要在农业现代化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勇于担当、先试先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导报记者 初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