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今年10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欧盟碳关税”)将开始试运行,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底为CBAM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相关出口企业需要履行产品/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义务。2026年起欧盟将正式征收“碳关税”。
除了欧盟、美国以外,中东、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地区或国家相继开始制定碳关税政策,未来各国制定并实施碳关税将成为常态,这将对我国企业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低碳”的理念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全面推广,优化能源结构之外,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重点行业和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已成为企业建立“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6月26日,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举办应对欧盟、美日韩等碳关税公益性公开课暨企业应对国际碳关税(CBAM等)、碳核查、碳足迹评价综合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
经济导报记者在公开课现场与诸多山东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不少负责人表示,除了优化能源结构,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采用科学、可靠、可追溯的核算技术和方法,加快建立重点企业碳核查和重点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已成为企业应对今年10月就将到来的CBAM、并建立未来几十年“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企业初探“绿色竞争力”
“近几年,企业为工业过程自动化、企业节能减排和碳资产做了诸多探索。2019年,从仪器仪表行业进行突破,可依法为能源使用单位、能源供应企业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做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实时记录,为这些企业积累可追溯的、可行的能源数据,最终形成碳资产,这些数据可以成为可核查、可交易的数据资产。”6月26日,济南大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荆书典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企业在碳资产方面的探索,他指出,传统行业企业应该积极探索“绿色竞争力”。“除了在行业细分领域内的探索,我们在产业园内建筑物使用土壤源热泵机组供暖制冷,能源综合消耗只占传统模式的40%。园区还建有太阳能发电工程,发电量供给园区使用,使用绿电实现减碳。”
荆书典建议传统行业企业,可利用先进工艺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及先进控制系统实现优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碳;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化后的减碳。此外,对于一些希望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应对国外各种碳关税、逐步形成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的企业,应积极使用国家授权的工业互联网仪表平台注册企业计量器具,实现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在线记录,其节能量和减排量可核查,就能够使其成为可信数据资产,实现碳交易收益,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已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未来将逐步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其他七个行业。
“作为市场主体,首先,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对碳中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有深刻认识。其次,要摸清家底,清晰把握自身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减排的方向和重点措施。再次,要建立碳管理体系,增强全体员工的意识,并把碳议题纳入各个层面的决策考虑中。”荆书典认为,目前“双碳”带来的新兴市场已经在不断促进企业做出节能减排的选择,企业要适应“双碳”战略下的产品、技术、社会责任要求。
“放眼全球,尤其是有外向型业务的企业,需要对全球、国家、行业、地方的碳限排政策和激励政策有清楚的认知,充分利用政府各种低碳发展激励政策,尤其是绿色金融和税收减免政策。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保险等激励政策,促进低碳发展。”会议中,亚洲开发银行(亚开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实现《巴黎协定》中1.5℃的全球温升目标,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估计,全球能源系统脱碳的累计投资需要约110万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约为27万亿美元。他认为,未来中国的气候投融资将主要面向绿色低碳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或迎爆发式发展,这也给山东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山东具备“碳足迹”雏形
2023年3月7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发布的《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初步完成全省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收集,启动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体系、方法学核算体系建设,完成1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到2025年,基本完成6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初步建立碳足迹核算评价体系、排放因子数据集及核算模型、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该《方案》是继大湾区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建设方案后,国内省级政府机构推出的首个省级碳足迹评价方案。这意味着国内碳足迹评价工作更进一步。”6月26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已有像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委会(LCA)等第三方机构,自主开发软件和碳足迹数据库,指导企业开展成规模的碳足迹评价;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也在进行碳足迹方面的研究和计算;工信部亦在组织碳足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省内的中能碳投等企业也在积极推动碳关税税基核查、碳足迹评价方面的高级研修。
对企业而言,系统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产品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量,同时分析碳排放较高的环节及成因,有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方案,将碳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获得产品碳标签,特别是能体现企业产品碳减排进展的产品碳标签,将有利于企业展示自身在产品碳减排方面的努力,从而得到更广泛消费者的认可。ISO14064等碳足迹评价国际标准,是最接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中碳排放核算规则的方法。而企业碳排放核算分解到出口产品,也是校验出口产品直接碳排放的重要方法。不论是碳资产管理的需求,应对国际碳关税需要,企业碳核查和产品碳足迹都是基础,二者也在很大程度上触类旁通。
实际上,除了最接近CBAM的碳核算方法,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最主要应用,还是建立产品碳标签体系,从而可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碳排放的核算,能够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分销、回收阶段都尽可能实现减碳,也可以通过选择更低碳的供应商或其他合作伙伴,实现企业产品的更低碳,减少碳约束,增加竞争力。碳标签比现在采用的产品节能标志更有应用价值,缺点是比较复杂。
论坛中专家介绍,目前全球已有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泰国等14个国家及地区实施了产品碳标识,即在产品上标注碳排放信息,展现给消费者。碳标识一方面可以推进企业开展减排行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因此,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环境产品声明(EPD)和其他形式的环境声明将成为产品进入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市场的先决条件。
“以法国为例,其出具的强制性碳标签法案,对于要进入法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是无形的绿色贸易壁垒。现在很多国家对动力电池都要求进行碳足迹评价,否则不能进入其市场。”周勇表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不同行业共同的认知。“但在应对10月份开始的CBAM方面,国内企业明显的没有感觉到紧迫性,急需提高自身碳核算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碳足迹评价能力和结果应用。”周勇建议,企业要在产品研发与创新、市场营销、策略规划、公共政策制定等多方面,以碳足迹评价为依据,制定降碳目标。更重要的是,亟须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牵头的碳足迹评价认证体系,为实现与国外碳足迹评价结果互认奠定基础,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碳关税措施。
周勇建议,山东在碳足迹、碳核算探索中应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产品碳足迹、企业碳盘查、能源管理、减碳方案、碳标签等一系列要求,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新约束或指挥棒的核心内容,将影响山东数十万家企业,须培训企业内部碳管理人员将达数万人,须服务咨询的企业达数十万家。”论坛主讲嘉宾黄超吾也多次呼吁,“一定要吸引全国人才,并培植山东本土战略性服务企业,实现‘绿色+精益+智能制造’三合一服务体系,协助企业实现高效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各行业具体适用的碳标签评价标准还在不断制定完善中
“十三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下,工信部以重大工程和项目为牵引,以绿色工厂、绿色产业链和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为纽带,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持续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底,国家层面培育了2783家绿色工厂、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23家绿色工业园区,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初步测算,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了95%,一大批绿色工厂能耗水平优于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显然,绿色产品是中国式的碳足迹评价。随着对碳排放的重视,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聚焦到碳足迹,也会是水到渠成。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各行业具体适用的碳标签评价标准还在不断制定完善中,尚未正式发布,但碳标签在不同行业的评价工作开展需要一个指导原则。《行业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签自愿性评价实施规则(暂行)》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为碳标签评价工作在不同行业的开展提供了统一指导原则。2022年1月20日,《企业碳标签评价通则》(T/DZJN 75-2022)发布。不同于产品碳标签,该标准立足企业整体,通过综合评估其低碳性能与潜力,授予企业碳标签,从宏观调动企业低碳建设,树立低碳形象。该标准是我国首个企业碳标签评价标准。
“在全国没有统一标识情况下,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已经采用国内外类似的碳足迹核算办法,出台碳足迹评价实施方案。”周勇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山东可把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体系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服务产业,并尽快提高山东省出口企业应对各种碳关税的能力,这关系未来发展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