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们的重中之重。像山东这样96个志愿该如何填报,考生和家长们都很关注。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家长会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选择1对1咨询。
随着AI概念的火热,不少互联网平台也引入AI填志愿的工具,输入考生成绩、排名、所在省市、目标地区或专业,就能自动生成一份推荐报考名单。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有上千个“志愿填报”相关软件著作权获登记批准,包括“志愿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服务平台”“志愿填报专家系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志愿填报助手软件”“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等。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在旗下App也纷纷推出志愿填报AI助手专题页等功能。根据百度方面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高考,百度高考服务累计用户数量8.48亿。阿里旗下夸克负责人则表示,目前有超2000万用户使用夸克高考信息服务。
除了互联网巨头,市面上已经诞生了蜻蜓志愿、优志愿、旭德教育、赢鼎教育、百年育才等一众付费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其中,百年育才、旭德教育都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从这几家公司的业绩可以窥见高考志愿填报的收入情况。
志愿填报可以完全依靠人工智能吗?有消费者在黑猫平台投诉AI志愿填报服务内容时表示,“号称成功率在70%以上,可AI建议填报的6个大学一个都没录取,最终录取的是我自己填报的大学。”
济南市民刘敏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今年她的侄子参加高考,成绩530多分,她尝试体验了一款AI填报志愿工具,结果却令她十分失望。
“我不理解它的推荐逻辑。”刘敏说,“看上去它提供的答案好像非常‘智能化’,最后定位到几个学校,而且专业推荐特别具体。但是我完全不理解,依据分数和排名,以及专业意向这类非常简单的数据,怎么能得到这么具体的推荐结果。”
刘敏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内容,部分工具需要进一步付费,价格一般为9.9元或是19.9元,有的还需要300元充个会员。
刘敏多试几次,不同平台呈现的结果也有一定差异。在她看来,有些平台的数据都是错误的,包括最低分和排名。
最终,刘敏还是选择自己帮侄子报志愿,“AI只能是辅助工具,具体怎么选还是得靠自己。”
“单从技术路径而言,其实多家公司应该没有太大区别,基本都是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机器学习的算法。而真正的区别应该在于对数据利用的方式、角度,比如考虑特征因子、应用方式和多样性区别等。”云启公司技术负责人李舵文表示,“人工智能预测的原理,目前主流的方法都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从学院热门程度、历史录取情况、计划招生人数、录取分段人数等多个角度,利用数学方式多维度深层次分析数据的潜在规律。”
济南一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张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AI的结合能够减少重复性、数据性的劳动,进而帮助学生高效匹配志愿。AI更多起到辅助决策与解决信息差的作用,对海量信息快速进行智能化分类检索。“需要注意的是,人是有情感、情绪的复杂生命体,机器永远无法测算出人的复杂感受和需求。可能一个原因就决定了志愿的填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