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7月1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而在我国“双碳”工作有序推进的大背景下,全国碳市场也有望迎来扩容。
山东是绿电(指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碳排放的发电方式,现在主要指光伏、风力发电)生产大省,同时也是绿电消费大省。但一提起绿电,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总有一种难挑大梁的感觉。
客观上说,绿电和光伏的电力生产并不稳定:在用电高峰期很可能顶不上来,反倒是过了用电高峰期,富裕的电量往往又开始冲击电网。也正因如此,绿电在不少时间段都沦为“垃圾电”、不值钱,绿电并网也卖不上价,这也是几年前不少地方弃风、弃光的原因。
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绿电的相关技术仍在进步,绿电的发电成本在不断下降,储能设施的普及也让企业在安排绿电生产时游刃有余:“垃圾”时段可以存电,待到用电高峰时再放电。
即便如此,绿电依然是用电企业最后的选择,绿电在整个社会能源布局中的地位依然尴尬。
随着国家将能耗双控逐步转向了碳排放双控,企业一方面不能影响生产,另一方面又要降低自身碳排放量。显而易见,绿电的生产几乎不产生碳排放,多多购买、使用绿电自然是双控碳排放的最直接方式。
厚积薄发的绿电终于要“变废为宝”了!
绿电“变废为宝”,此前很多发展缓慢的行业马上迎来风口。比如储能设施,此前因为一次性投入巨大而只能依赖强制性配建的政策来推广;未来不难想见,不仅绿电生产商将积极配建相关设施,还有更多的企业会直接为集中式光伏、风力发电站提供配套服务,一条从生产、存储到消费的绿电之“路”,也就打通了。
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全国碳市场也将促成绿电的进一步发展:积极投入绿电项目会产生碳积分,积极消费绿电会则会避免消费碳积分。未来,绿电的使用将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生产要素,而以绿电为管理抓手,我国的“双碳”工作也将更加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