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AI创新之城竞争力全景报告》显示,山东青岛和济南两市上榜综合实力TOP20城市。榜单中,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稳坐前三,杭州市、苏州市代表新一线城市分列第四、第五;合肥市、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异军突起,凭借优异的融资表现冲入非一线城市前列,总体呈现“长三角、珠三角领跑,环渤海、中西部渐入佳境”的竞争格局。
在TOP20城市成长潜力排名中,合肥市、成都市、济南市位列前三。合肥市人工智能相关品牌产品融资表现远优于其他城市;成都市相关企业存量增速仅次于北京市、长沙市,拥有专利数量增速排名第四,融资频次增速排名第五,共同促进成都市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成长潜力第二名;济南市持有专利数量增速仅次于北京,成长潜力跃升TOP3;此后依次为武汉市、宁波市、无锡市、北京市等地。成都、武汉两市成为中西部城市人工智能产业成长潜力的重要突显。
自2015年起,我国陆续出台人工智能政策性文件,人工智能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赛道多轮技术革新,行业进入门槛不断降低,国内市场扩容明显。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行业中,我国现存超70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区域分布上,截至2023年5月31日,我国现存77.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等地。其中广东省现存11.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比14.4%,断层第一,江苏省、山东省分别现存6.6万家、5.6万家相关企业,分别占8.6%、7.2%,位列国内省份前三。此后依次为浙江省、北京市、海南省等地,前十地区合计现存52.9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合计占比达68.6%。
融资方面,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将人工智能赛道披露融资总额TOP20城市分为千亿级、百亿级、数十亿级3个梯队。千亿级梯队有北京、上海2座城市,北京市在成为融资最高频城市的同时,吸金能力也最强。百亿级梯队有深圳、杭州、广州、南京、苏州等7座城市,合肥市凭借中科大、合工大、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聚,已形成科研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在企查查人工智能品牌融资竞争力和吸金能力两榜中,均入前十;青岛市凭借披露总额超140亿元,超过合肥市,位列梯队第六。
从投资机构来看,累计有3638家投资机构参与到人工智能赛道中来,其中红杉资本合计出手149次,成近三年人工智能赛道最强捕手;其次是高瓴资本累计出手95次,红杉和高瓴均更青睐智能硬件、机器人细分领域;联想出手82次,腾讯投资出手71次,二者更聚焦自身产业领域,分别更愿意投资芯片、数据服务相关的细分赛道,其中在融资频次大于3的品牌产品融资中,腾讯对于数据服务细分赛道的投资占比超四成。
综合来看,空间上,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高能级城市,高能级城市的人才密度、多样化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为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研发资源、应用场景;时间上,人工智能赛道新入主体数量逐年增加,赛道原有品牌如地平线机器人、中昊芯英、图谱智能等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保持并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其余品牌同样积极寻求市场资本资源支持,努力抢跑“未来赛道”,争取赢得时间上的发展红利。(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