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戴岳
近日,大家明显感觉到IPO市场放慢了脚步。
与6月IPO申报高峰相比,7月IPO受理数“降温”明显。沪深交易所的数据显示,7月IPO受理数为0,这与上月多达246家的新增受理数相比确实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北交所也是申报“冷清”,仅新增一家IPO申报企业。与此同时,IPO上会企业家数也明显减少,7月共有25家公司上会审核,环比、同比均大幅下滑。
市场对这一现象似乎有所预知。之前,证监会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就提到,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当时,这一说法就曾引起市场对“IPO节奏是否会变慢”的猜测。
从历史角度来看,每年7月确实是IPO申报“淡季”,这跟财务数据有效期密不可分。大部分企业喜欢抢抓上半年申报时点,在6月底前完成递交等事宜。因为企业以12月31日作为申报基准日需要3年完整报告期,所以在6月末之前递交材料才能保证财务资料的有效性。
不过,相比往年的“淡季”,今年7月IPO申报也确实更“低谷”一些。2022年7月IPO受理数为3家、2021年7月受理数为2家。
不得不说,从实际操作看,审核、注册等进度也有所放缓。今年7月有25家公司接受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审核,这个数字远远低于6月的54家,也低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从IPO企业注册的速度看,今年6月、7月均只有29家企业注册生效,而今年3-5月每月注册生效数均在40家以上。
不少业内人士都感受到审核尺度趋严。相信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IPO的从严审核是大势所趋。
证监会多次强调,将从“带病申报”“一查就撤”、执业质量存在严重缺陷等典型问题入手,重点检查投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人员及保障是否到位等,促进保荐机构真正发挥“看门人”功能,为全面注册制行稳致远夯实基础。
在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各参与主体迎来更大的挑战和考验,监管机构在进一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方面也动作频频。监管层面强调市场化和法制化,会让资本市场逐步同国际化接轨,更有利于推动证券行业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