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再度“加力”——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研究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之后,8月21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LPR迎来年内第二次下降,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无论是间接融资结构还是直接融资比重,都能激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在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金融历来是稳定宏观、拉动增长的“定盘星”。
今年以来,在金融政策持续支持下,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和回升呈现向好态势。数字显示,1-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1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1-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始实现从“补血”到“造血”。
但货币政策的精准发力之弓尚未拉满,政策空间依然等待下一支“10环”箭。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才能让实体经济运行的内生力持续增强、持续化解风险隐患。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成为金融加码实体经济的新箭。其中,新的信贷增长点,明确锁定在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并明确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看到,今年入夏以来,受到超强台风影响,全国部分地区的保障和救援,更加凸显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燃眉之急”。在城市发展和区域增势的轴线上,应急保障能力成为关键的点位,可以预见,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形成新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点。由于“平急两用”有公益属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投入和支持,成为撬板,既可盘活存量资源,还有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地方与民资“握手”的新增量。
金融向实,稳中求“新”。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消费市场备受关注的房地产信贷,三部门会议释放出了明确的调整信号: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可以说,“因城施策”的精准之箭,有望满足更多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而偏高的存量房贷利率,有望作出新调整,在“新”中支撑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