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见习记者 高冉
1.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进行信息披露,就被上市公司不声不响的买了银行理财。近日,软控股份因此事收到了深交所监管函。
“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接近归母净利润的一半,其中理财收益就占据不小份额,可以看出现金管理业务对公司挺重要的。然而,这方面的信披依然出现了疏漏,我觉得公司的内部管理还有提升空间。”9月15日,一位关注软控股份的青岛投资者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当日,软控股份方面也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公司已经在台账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各业务处室沟通等方面进行提升,以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
1.5亿元闲置资金源于2016年定增募资
9月13日,软控股份披露公告显示,公司在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时,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违反了《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相关规定,由此收到深交所监管函。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软控股份上述事项起因,是其2022年5月28日发布《关于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将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涉及金额不超过3亿元,且该现金管理期限为不超过12个月。
但之后的12个月内,公司并未公布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的情况。
直到今年8月30日,公司才披露了《关于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及追认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公告》,其中显示,公司分别于2023年6月30日和8月3日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分别为1亿元和5000万元,均是购买了交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预计年化收益2.80%。
也许是意识到对这1.5亿元的使用,已经过了之前董事会授权的12个月有效期,软控股份在8月30日公告中就表示,公司董事会通过相关议案,对超出授权期限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情形进行了追认。
不过,这种追认显然不能逃避监管层的关注。深交所在监管函中就指出“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吸取教训,及时整改,杜绝上述问题的再次发生。”
颇有意思的是,溯源上述闲置募集资金的来源,还要起于2016年公司的定增募资。彼时,公司募集资金净额为12.46亿元,计划用于4个项目的投资建设:“轮胎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已取消)”,“工业及服务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产业化基地二期(已取消)”,“轮胎智慧工厂研发中心(已变更)”以及“智能轮胎应用技术中心(已变更)”。
其中,已取消的两个募投项目的募集资金及利息、理财收入用于偿还公司债券及银行贷款;其余两个项目也在后续终止,转向新增的“碳五低碳综合利用绿色新材料项目”。
在经过上述一系列项目资金调整后,截至2022年5月27日,存放于募集资金专项账户的余额约为4.08亿元,当时不超过3亿元的现金管理额度就是从此而来。
随着项目的推进,到了2023年8月28日,存放于募集资金专项账户的余额只有9452.37万元,尚未归还的用于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的余额为5000万元。
此前信披问题就引监管层关注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软控股份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发展起来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营业务和技术优势集中在橡胶机械领域,同时也涉足节能环保、物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
从近年来的经营数据看,公司有着颇为丰厚的投资收益。比如2021年,公司的投资收益达到6378万元,是当年归母净利润的45%;2022年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为5118万元,是当年归母净利润的25%;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4412万元,是归母净利润的46%。其中,对于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投资收益来源,公司方面表示“主要为理财收益、股权处置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分红”;对于2021年的投资收益,公司称是“理财收益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分红”。
上述受访投资人士表示,由此可见,理财收益对于软控股份业绩贡献是重要一环。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受前期处置子公司影响,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6%,但是公司归母净利润却能同比大增96%,现金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对于现金管理的审议、信披仍然存在疏漏,令人不解。从软控股份的股吧中,也可以看到投资者对于公司内部管理的疑问。
而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这并不是公司第一次因信披问题引来监管层关注。2019年7月8日,青岛证监局向软控股份发出警示函,指出公司存在对子公司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数据披露有误、对股权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另外,2018年、2017年公司也收到过深交所监管函,直指当时公司信披工作的不足。
对于此次收到深交所监管函一事,经济导报记者致电软控股份,公司方面表示,这次原因在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疏忽,公司已经在加强内部管理,涉及台账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各业务处室沟通等多方面的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