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见习记者 于婉凝
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披露的信息显示,茌平国能热电有限公司(下称“国能热电”)50.97%国有股权及1575万元资本金所属权益正在公开挂牌转让。该项目转让底价为8362万元,转让方为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原茌平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据悉,国能热电其余49.03%的股权由信发集团工会委员会(原山东省茌平信发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委员会)持有。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至2023年11月30日,国能热电一直为“零营收”。那么,茌平财政局为何要转让所持有的国能热电股权呢?
公司所有者权益-3140万元
根据挂牌信息,该资产转让项目挂牌起止日期为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1月25日,受让方须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缴纳1000万元保证金,转让价款须一次性支付。
据悉,国能热电是一家以从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企业。具体经营范围包括发电、供热服务;型钢、纸张、铝原材、铝制品的制造、生产及销售;五金、家用电器零售;进出口业务;经政府授权批准的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及建设。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国能热电成立于1999年6月,注册资本为6967万元。公司成立之初曾名为山东茌平热电厂,后更名为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有限公司,几经变更后公司最终定名为国能热电。公司早年曾由信发集团创始人张学信任董事长,目前,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为潘兴全。
挂牌公告披露,2022年度,国能热电实现营业收入为0,实现净利润-77.64万元。截至当年末,公司资产总额6.51亿元,所有者权益1.15亿元;经审计的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0,实现净利润-1.38亿元。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资产总额6.46亿元,所有者权益-3140.43万元。
据最新财报,截至2023年11月30日,国能热电实现营业收入为0,实现净利润为-1.38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公司资产总额6.45亿元,所有者权益-3140.41万元。
以2023年3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国能热电总资产评估价值为7.56亿元,净资产评估价值为7842.63万元。而此番转让,将导致国能热电的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值得注意的是,标的企业原股东不放弃优先受让权。
从转让条件来看,意向受让方须承诺,在受让股权后标的企业继续承接原有的债权债务及或有负债,履行已签订的全部合同及协议;本次产权转让如导致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失去标的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交易完成后标的企业不得继续使用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不得继续以国家出资企业子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管理提高效益
挂牌公告披露,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代表国家实物出资3551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0.97%;信发集团工会委员会货币出资1841万元,政府优惠及奖励股本金1575万元,合计占注册资本的49.03%。政府优惠及奖励部分的股本金只有表决权、分红权,所有权归国家。
对于标的公司股权及资本金所属权益转让,地方政府也较为重视。茌平区政府政务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9月14日,区政府召开2023年度第12次常务会议,听取了区财政局关于国能热电审计及资产评估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由区财政局牵头,司法、审计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依法依规做好资产转让工作。股权转让过程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落实公开转让有关要求,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公开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确保实现交易收益最大化。
那么,此次茌平区财政局公开转让所持有的国能热电股权及资本金所属权益,是出于何种考量?
2023年12月28日,经济导报记者多次拨打企查查显示的国能热电联系电话,其中一个被语音提示,“您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另外两个号码,至截稿一直无人接听。经济导报记者还致电茌平区财政局,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可以接受采访的相关部门。
“热电项目属于好项目,因为它现金流比较稳定,所以不愁市场。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几年行业大环境不好,因为煤炭价格太高,煤的价格是跟随市场浮动的,而电的价格是基本不变的,所以说煤的价格上升,把热电公司的利润给‘吃’掉了。”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热电公司要想盈利,就要向管理、向运营要效益,提高公司的效能。入场公开转让股份,引入好的战略投资者,比如管理经验丰富的央企或外资企业,实际上就是通过管理来提高效益,通过技术改造、添加新设备等措施,来降低能耗、提高效能。”
同时,陈华也提醒,“战投方也需要做好尽职调查,主要就是需要关注所投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资产状况等。”
“股权转让有助于缓解国能热电目前的资金压力。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公司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投资者可能会为公司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公司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