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从优化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布局、推动海洋特色产业加速集聚等五个方面,明确了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方向,并提出了到2027年全省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数量达到20个左右,产值超100亿元的集聚区达到10个左右等具体目标。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方奎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意见》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通过建立完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为海洋强国建设作贡献
山东是海洋大省,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故而坚持陆海统筹、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省,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乃是应有之义。
山东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山东将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经济格局,发挥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枢纽作用,主动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探索陆海联动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现代海洋经济带;加快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积极争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在山东布局;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完善一流港口基础设施,提升航运综合服务能力,与沿黄流域省份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同时,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探索海洋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确保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
山东还将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强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海洋船舶及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三大基地”。加快构筑海洋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拓展涉海开放合作领域,建设高能级海洋开放合作平台,提升海洋经贸合作水平,全面拓展山东发展新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聚力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到2027年,全省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全省15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全省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数量达到20个左右,产值超100亿元的集聚区达到10个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个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8%左右;集聚区内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达到50家以上。
马方奎表示,《意见》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完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聚力推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创新赋能、绿色转型和开放合作,努力将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区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优先支持海洋新兴产业
相对于传统海洋产业,现代海洋特色产业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布局合理化、生产要素现代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开放合作国际化五大特点。
《意见》提出要优化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布局,推动海洋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分类推进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大做强海洋制造业,推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化工、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集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海洋制造相关产业集聚区。同时,实施集聚区梯次培育行动,优先支持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适当放宽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标准。
马方奎认为,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将统筹考虑各地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支持不同类别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比如,在产业类别上《意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潜力,优先支持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
为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加强产业技术攻关应用、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海洋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海洋产业数字赋能等方式,增强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实际上,山东在海洋新兴产业的建设上,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山东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目前已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
而根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3》,海洋新兴产业中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的“三强领跑”地位持续加强。2023年,上述3省对中国的海洋新兴产业指数贡献度达43.4%,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连续3年保持增长。此外,上海市、青岛市、广州市位居海洋新兴产业指数的“第一梯队”。
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马方奎表示,《意见》还提出,通过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集群等方式支持海洋传统产业尽快做大做强。
据了解,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发展优势突出,这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而对既有优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也是现代海洋特色产业的特点之一。
《意见》明确要统筹推进海洋传统产业集聚区建设,每年按一定比例择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传统产业集聚区。同时巩固提升海洋渔业,推动海洋种业、海洋牧场、海洋食品加工业等的集聚发展,支持培育一批现代海洋渔业集聚区。
据了解,2023年,山东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762亿元,水产品产量达到914万吨。在海洋种业方面,全省拥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8家,累计通过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61个,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牧场方面,围绕打造“蓝色粮仓”,山东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0余处,数量、面积、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山东其他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同样成绩斐然。在海洋矿业方面,近年来,山东初步掌握全省近海区域矿产资源分布、类型及资源潜力,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在海洋电力业方面,近日山东公布了7个财政补贴海上风电项目,这7个已经并网的项目规模总计2.4吉瓦;而在山东省2024年重大项目名单中还包括5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3.6吉瓦。
在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意见》对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样不小。首先是在加强产业技术攻关应用方面,将深入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支持集聚区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引导集聚区企业与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鼓励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在加快海洋产业数字赋能方面,鼓励具备条件的集聚区建设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供应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与集聚区制造业企业联合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典型场景解决方案;支持集聚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厂。
推进集聚区高水平开放
近年来,山东提出加快构筑海洋对外开放新高地,《意见》也提出将推进集聚区高水平开放,深化集聚区合作共建,增强集聚区配套服务能力,最终提升集聚区开放合作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明确要深度对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支持集聚区企业到境外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及生产销售服务网络,支持参与境外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等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集聚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国际贸易新业态。加强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接,支持集聚区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点原材料进口。
马方奎认为,要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必不可少。
近年来,山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此,山东打造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一系列海洋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高能级平台,举办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一系列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交流高层次活动,推动了一系列海洋领域国际务实高水平合作。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78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海洋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有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加持,《意见》提出鼓励各市编制集聚区产业招商图谱,支持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瞄准日本、韩国、东盟等重点沿海国家和地区,依托相关产业联盟协会,定期组织走出去“敲门招商”。将引导涉海企业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布局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支持参与海洋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投资建设。引导集聚区优先招引符合海洋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完善配套产业招引政策,将集聚区招商引资情况纳入集聚区建设综合评价。还将依托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新加坡—山东周、港澳山东周等重大经贸活动平台,积极做好集聚区项目招引推介。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