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10月25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下称“论坛”)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论坛举办期间,还将举办东亚海洋博览会,内容涵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
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力度,高端装备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还优化链长制的产业协同水平,在链主企业的引领下布局多元化发展。
多家业内头部企业将携高端海工装备亮相论坛 主办方供图
从独树一帜到四处开花
上个月,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1+1艘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EPC订单。
FLNG是一种浮式液化天然气处理平台,能够在远离陆地的海域直接将开采出的天然气液化并储存,再通过卸货给LNG运输船运往全球各地,是海洋工程装备中最复杂、造价最高、附加值最大的产品之一,堪称船舶海工行业“皇冠上的新明珠”。
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烟台造船厂。1978年,该厂建造交付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钻井平台,多年来,该公司在钻井平台设计建造领域独树一帜,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便是该公司设计建造的。
现在,中集来福士又在保持强项的前提下布局多元化发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在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清洁能源、特种船等领域的布局依次铺开,目前都已经成为行业一流。而开篇提到的FLNG EPC订单便是其在高端海洋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山东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尤其是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的发展可谓四处开花,今年5月,“海上粮仓壹号”网箱20万尾三文鱼全面开收,标志着中国三文鱼近海养殖取得成功;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正在平稳运行,该项目规划容量300兆瓦,年发电量约9.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受其影响,2023年,山东海洋产业向新而行,全省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增加值513.3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7%。
如今,船舶与海工装备已经成为山东海洋经济的亮丽名片,山东已形成青岛、烟台、威海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大型散货船、豪华客滚船建造优势持续巩固,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海上航天发射装备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随论坛同步举办的东亚海洋博览会也涵盖了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信息技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科技、贸易、航运等领域,凸显了山东海工装备领域发展的多元化。
多家业内头部企业将携高端海工装备亮相论坛 主办方供图
另据论坛主办方透露,参加本次东亚海洋博览会的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将携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海洋养殖网箱参展;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的“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专注无人船艇研发生产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带来了“海豚3号”水面救生机器人、“水上飞”水面移动救生担架等明星产品。本届海博会还将为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境内外企业代表等搭建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同期还将举办海洋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一对一采购对接会等多场专业配套活动,推动海洋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依托产业集群延链强链
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山东海洋发展成果展示,届时,将推出山东7个沿海市的特色展区以及多个海洋产业的推介展区,观众也将对山东海洋产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根据山东省本月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各市将明确各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建立基本覆盖全省海洋主要产业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体系。
论坛举办地青岛依托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正聚集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据介绍,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青岛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目前已集聚海西重机、北海造船、中船发动机、海油工程青岛公司等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套、产业链协作的产业集群。
同时,青岛还引进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民船中心),进一步补齐在船舶高端研发设计方面的短板,对该产业集群强链、延链、补链。2023年,北海造船建造的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就是由民船中心自主研发设计的。
而在全省层面,《意见》提出,要指导各市明确各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建立基本覆盖全省海洋主要产业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体系。推动各地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差异化发展,同时建立完善集聚区主导产业培育机制,将集聚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库。
《意见》还提出,推动集聚区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骨干企业。鼓励集聚区龙头企业引导本地及周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向集聚区内聚集。常态化组织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上下游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供需见面、路演推介、座谈沙龙等系列活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链发展。
另据介绍,本届东亚海洋博览会还将组织重点参展企业与行业关联度高的区内企业一对一招商洽谈、参展企业与专业采购商一对一采购对接,充分发挥平台集聚优势,精准链接企业需求,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
眼下,山东正以“特色引领、错位竞争、链主带动、集聚发展”为导向,抓好海洋特色园区建设,通过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引领山东挺进“深蓝”
本届论坛的一个分论坛主题,是“科产融合,加速向深蓝挺进”。论坛推出了全球蓝色科技企业路演等特色活动,届时,国内外创新企业代表将分享前沿技术和成功案例,展示最新海洋科技成果应用。
本届东亚海洋博览会还将举办海洋科技人工智能大会、海洋新材料主题论坛、海洋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等活动。其中海洋科技人工智能大会包括主题论坛和产品推介环节,设置了VR/AR体验区、智能机器人互动区、创新项目路演区等;海洋新材料主题论坛邀请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专家,共同分享海洋新材料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促进项目交流,推动产业合作与发展;海洋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则多角度探讨行业发展现状,分享最新发展趋势和成果,探寻行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目前,山东海洋科技在不断突破,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依托上述科研平台,山东实施了“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装备技术实现突破。同时,推进了海洋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累计引进培育涉海领域高层次人才213名,突破海工装备研发等97项关键核心技术。“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为了让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落到实处,《意见》提出加强产业技术攻关应用,支持围绕主导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技术难题,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开展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支持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引导企业与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鼓励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据了解,论坛将着眼于打造体现国际引领性、体现科技创新性、体现长效可持续性的海洋合作平台,成为具有更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海洋年度盛会,最终使论坛能够可持续发展地保持规模、成色和新意,成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力载体。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