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二期450兆瓦项目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82.9万吨
乳山市南侧海域离岸28公里处,一排排巨大的风车矗立海上,这里的53台8.5兆瓦风电机组正是10月26日投运的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二期450兆瓦项目。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其中,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投资建设的U1场址90万千瓦,国家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U2场址60万千瓦,是我国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北方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
平价风电是指风电的上网电价与传统燃煤电价相当,不再需要国家补贴。这意味着风电企业可以不依靠政府补贴而独立自主地生产并销售电力,从而实现自给自足。
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U1场址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南侧海域,用海面积143平方公里。项目按照“整体设计、集约节约、创新引领”原则,分两期建设,安装106台8.5兆瓦机组,共用一座1000兆瓦的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和陆上集控中心,共用一条送出线路。
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二期450MW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该项目采用模块化预装式设计制造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模块化升压站,缩短建设周期60天,节省造价达20%;全面推行适合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的66千伏集电系统,节约用海面积约190公顷,节省工程造价达1.8亿元;项目在安全生产方面还推广应用了公司自主研发产品。
据了解,该场址一期450兆瓦项目已于2023年11月17日投运。“二期450MW项目于2023年3月31日取得核准,今年9月5日完成全部基础沉桩作业,9月9日完成首批17台风机并网发电,10月26日完成末批36台风机并网发电,实现项目全容量投运。”国电投(青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志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对“双碳”的贡献值得一提。“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电能约25.5亿千瓦时,节省标煤消耗约8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9.9万吨。”国家电投山东能源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起势
海上风电项目加速推进带动了山东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起势。
在U1场址二期落地的山东乳山,“风光”资源丰富,项目并网更是让乳山新能源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预计到 2026年,乳山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400万千瓦,年发‘绿电’100亿千瓦时。”乳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大治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王大治透露,在国网山东电力的支持下,乳山加力提速电网改造升级和外送通道建设,完成了2个220千伏送出工程。总投资11亿元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规划布局了占地600亩的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已签约落地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项目为新能源顺利并网消纳开辟了绿色通道。“多能融合互补、源网荷储一体”的发展画卷正在乳山徐徐展开。
“去年以来,先后有明阳智能江苏海力、中天科技、东方电气等30余家企业选择乳山,投资总规模达到269亿元。”王大治补充说。
据悉,近日,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乳山市召开,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山东省首个风电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乳山正在加速成为新能源领军企业最佳投资目的地。
10月27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U场址项目全容量投运大会于乳山召开,“今天被邀请的企业中有1/3已在乳山投资或参与施工。”王大治介绍。
山东新能源“快速领跑”
截至目前,国家电投在鲁海上风电已实现“四年四投”,行业引领优势进一步凸显。
“项目投产标志着国家电投在山东的海上风电基地布局进一步扩大,170万千瓦装机继续排名全省第一,同时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新能源装机突破300万千瓦。”国家电投山东能源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邢福表示。
“海上风电事业蓬勃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将继续投身山东省海上能源基地建设大局,积极探索海洋能源综合利用,加快打造一批多能互补、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在山东、在全国的影响力,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邢福说。
早在今年6月,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成为中部沿海地区首个装机过亿的省份。
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董罡透露,“十四五”以来,国网山东电力将电网投资向新能源聚集区倾斜,有力保障了全省5449万千瓦新增新能源项目并网。“截至9月底,全省风电光伏装机9374万千瓦。1-9月,风电光伏发电量1094亿千瓦时、最大出力5189万千瓦,山东电网已成为新能源装机最大的省级电网。”董罡说。
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山东新能源正“快速领跑”,也带动了储能“加速跟跑”。国网山东电力全力支持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截至9月底, 全省新型储能装机 572万千瓦,居全国第二,储能“促消纳、保供应”规模化效益显现。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