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我国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绿色、高附加值、独家技术成为中国造船业前三季度的新亮点。
135.4%——这是山东前三季度船舶出口的增长速度。作为造船大省,前三季度山东船舶出口正加快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被订单“追着跑”
在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多艘客滚船同时在建,生产车间、船坞码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其高端客滚船订单生产工期已排到了2029年。
“我们强攻全球高端市场的一个细分领域——客滚船,持续在高端客滚船的生产、设计上攻坚,从初具代工能力到具备完全自主设计能力,企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高端客滚船建筑面积往往高达上万平方米,建造这样一艘庞然大物却要靠细节和质量取胜。”该公司副总经理倪维松介绍,作为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锚定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新赛道,手握造船订单25艘,合同总金额150亿元,已交付与在手高端客滚船订单16艘,位居细分市场全球第一。从威海湾畔驶出的高端客滚船,航迹广布英国、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等世界各地。
威海是山东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船舶代表产品有15大类40多个品种,尤其是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品类多、完工量大,且多为高端船舶、高附加值船型,深受市场青睐。
“今年,我们增资22亿元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智能化‘灯塔工厂’项目及发展绿色修船业务,年高端船舶建造能力由5艘提升至9艘。”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目前其已实现动力电池、压载水处理系统等11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带动本土配套企业30家,出口型高端客滚船国产化率达到55%,2024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
如今在山东,船舶龙头企业被订单“追着跑”的现状,正成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
经济导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山东多家船企都接订单接到“手软”。如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海瀚洲际船务有限公司建造的两艘62000吨多用途纸浆船“中远海运吉祥”轮和“中远海运如意”轮举行命名仪式。这两艘62000吨多用途纸浆船是拥有箱型货舱、全球航线的多用途船,除可运输纸浆外,还可装运谷物、铁矿石、钢卷筒等散装货物,以及风电设备、大型机械设备等大件货物以及集装箱等。此外,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海瀚洲际建造的另外四艘62000吨多用途重吊船也已陆续开工建造,公司手持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等各类造船订单80余艘,合同金额超过110亿元。
最新数据还显示,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山东各家造船厂都提前完成了今年的经营指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突破难题转型升级
绿色船舶是采用先进技术或使用清洁能源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船舶,不仅环境友好、节能高效,技术手段也更加先进。近年来,全球市场对绿色船舶的需求持续上升,中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从船舶燃料作为切入点解开技术难题,山东船厂也在进行全面绿色化转型。
“船舶工业的绿色化转型是全球造船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船舶燃料为例,液化天然气是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相对最安全、减排效果较好的船舶燃料,我们以液化天然气为突破口进行研发。”北海造船设计团队负责人李忠刚带领团队工作人员在分类研究后,选定液化天然气燃料船舶作为首批推出的低碳替代燃料船型,并选择了市场需求量大的21万吨散货船作为突破口。
全球散货船的主力船型,控制蒸发气、保证船用液化天然气燃料罐不超压是个难题。经过各种技术攻关,北海造船建造的首艘21万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散货船如期离开码头,驶向深海。相比使用传统燃料的运输船,该船日油耗降低1.9吨,船舶氮氧化物排放降低25%以上,一氧化碳排放降低3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20%,硫氧化物接近零排放……船舶运行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据李忠刚介绍,当前,北海造船手持合同总额354.38亿元、订单64艘,其中21万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散货船7艘,包括氨燃料、甲醇燃料在内的新能源绿色环保船型手持订单占比高达87.5%。
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氨燃料等绿色动力船舶成为全球航运业的“新势力”,绿色动力系统研发也成了山东船舶企业的新探索。
2023年,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双瑞”)推出的氨燃料供应系统签约首批8艘船订单,这是全球大型氨燃料动力船舶领域的首个订单。
“氨燃料作为一种‘零碳’燃料,代表了未来船舶动力发展的方向。”青岛双瑞副总经理董如意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突破了液氨加注、存储、燃料供给、氨气处理及电气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开发船用氨燃料供应系统,技术水平行业领先。“在碳达峰、碳中和历史性机遇下,应强化需求导向,突出场景牵引,促进航运绿色发展。”董如意表示。
让“向新力”成为竞争力
随着船舶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强烈,企业的创新行为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63个新产品新技术,半数以上‘威海造’,威海船舶企业创新意识强,他们不断加大研发技术投入,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威海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凭借对技术创新的持续追求,山东船舶行业的“向新力”也成为了在行业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威海还积极抢抓国际海运市场转型机遇,引导支持船舶修造企业向风电运维船、高端客滚船、游艇等新船型升级,持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提高智能化数字化造船水平,擦亮豪华客滚船、重吊船、南极磷虾船、游艇等品牌形象。
日前,山东海洋集团所属山东海运申报的“一种狭窄内河滚装船用装卸结构及装卸方法”“一种船舶用散装粮食货物温湿度检测装置”两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取得发明专利证书。
“中国向造船强国迈进,为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带来新机遇。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山东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山东造船业在全球市场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山东船舶工业要坚持全产业链持续创新,构建全球船舶工业可持续体系,共赢新周期。
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至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显著的国际市场份额奠定了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领先地位,叠加绿色发展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中国船舶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提升了中国造船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中国船舶海工企业都在致力于成为全球海上物流载体的最佳提供者,形成了应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设计能力和建造能力。下一步,应积极推动中国制造船舶产品迭代升级,驶向世界。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