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储备大省,地方储备规模居全国第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是全省各级粮食和储备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10月2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发布会,介绍山东强化粮食储备管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情况。
山东省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吕明介绍,山东聚焦“体制机制顺畅”,着力深化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 近年来,山东致力于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储备、监管联动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按照省里出台的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山东省政府修订《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山东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规章,配套制定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省级储备粮动用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督促指导各级严格执行粮食储备“四分开、两分离”(人员、实物、财务和账务管理分开,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进一步理顺粮食储备管理职能职责,提升地方储备粮安全管理水平。发挥政策最大效能,紧密协同农发行落实粮油储备调控贷款,将市县地方粮食和成品粮油储备、地方储备粮风险防控、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和储存安全等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粮食储备管理实现了科学管理和高效执行的有机结合,体制机制改革进展顺利。特别是成品粮油储备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关于36个大中城市(济南市、青岛市)15天以上市场供应量的基础上,提高覆盖面、增加储备量,全省16市均建立了成品粮油储备,全省统算成品粮、油储备可供应城镇居民消费分别达到27天和56天,应急状态下成品粮油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山东聚焦“储备基础雄厚”,认真落实粮食储备任务。 粮食储备是稳定市场的“压舱石”,是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一是提增粮食储备总量。近年来,通过落实储备规模任务、合理有序增储等,地方储备粮油规模均超过国家下达总量计划,其中,地方储备粮规模超国家核定计划55%,保障市场稳定的“底气”充足。二是优化粮食储备布局。通过省级储备增储、移库调整等方式,推动省级储备由产粮大市向大中城市、缺粮地区倾斜,三年时间,省级储备粮油储存覆盖范围由8个市扩展到14个市,辐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三是完善储备品种结构。在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增储和品种串换,逐步增加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储备,实现了主要原粮储备品种全覆盖,由口粮自给安全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迈出实质性步伐。四是健全多元储备支撑。通过政策引导,现已建成政府储备为主、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全省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7%至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地方储备小麦、稻谷等能够满足全省人民四个半月以上口粮消费需求。五是发挥储备“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根据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省级储备轮换数量和节奏,指导各地加大小麦收购力度,引导各市县增加玉米、大豆等储备品种,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总体来看,山东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筑牢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吕明表示,山东还聚焦“安全监管到位”,切实抓好粮食储备日常管理。 用科技的手段来储好粮、管好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招。山东全方位布局和升级仓储设施,实现粮食收得下、储得好。目前,山东已形成省市级大中型储备库、县级中心库和基层收纳库三级粮食仓储设施体系,完好仓容4452万吨,罐容252万吨。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目前已完成地方储备粮库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208万吨,粮食信息化建设、绿色储粮技术、设施设备现代化均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粮食收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强化储备安全监管,组织开展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政策性粮食库存交叉检查等专项检查。推进“互联网+”执法监管,实现监管事项覆盖率、监管数据填报正确率和及时率100%。推行粮食市场“阳光监管”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粮食收储工作监督,全面提升粮食储备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