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幸福,折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是衡量区域宜居宜业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天一块钱吃得又饱又好,花样还挺多。”80岁高龄的张淑云老人是邹平市黄山街道中杨堤村村民,11月7日中午11点之前,她就来到了村里的孝善助老食堂等待开饭。11点之后,食堂陆陆续续来了10多名长者,这一餐有新出锅的韭菜肉包,还有配菜和热汤,老人们围桌而坐共享午餐好时光。
中杨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超介绍,“孝善食堂打通了农村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长者的舒心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
“孝善食堂”折射基层暖意
中杨堤村是邹平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地,在关爱老年人生活、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其中,“孝善食堂”的开设赢得了村民的心。
村里老人的子女们外出打工的比较多,留守在村中的“空巢”老人面临着“做饭愁、吃饭难”等问题。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中杨堤村党支部主导设立了“孝善食堂”,打通了农村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村两委组织村内志愿者、网格员、公益岗到孝善食堂免费为老人提供服务,每周一制定新的菜谱,根据老年人营养需求,餐餐不重样。75岁以上的老人每餐收取1块钱,剩下部分由村集体承担。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老年人餐费的成本大约在每人每餐6—7元,资金来源主要是村集体收入每年2万元、民政部门每年补贴8000元。“村里开辟了1亩地的菜园专门为食堂供应蔬菜,食堂定期采购生鲜肉、蛋,基本能维持运转。”周超说。
孝善食堂位于黄山街道中杨村老年之家的一个民宅院落内,院内除了有厨房,还有老年人娱乐活动室、健身器材,还新上了推拿按摩座椅,和煦的阳光洒进院落,老年人晒着太阳拉着家长里短,和谐的民生画面里透出浓浓的乡情、温情。
“儿女们忙工作,孝善食堂能吃饭、能娱乐,也为儿女减轻了照顾之忧。”张淑云老人说。
接通“发展大动脉”
邹平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最高海拔800多米,北部为平原,最低海拔仅有11米多。由于地势结构复杂,南部多个乡镇居民多年来备受交通不便的困扰。
今年10月8日,邹平市“九路一桥两隧道”正式通车,彻底改变了南部闭塞的现状,拉近了南北、城里城外、乡村与县城的距离。打通了乡镇与城区的时空距离,实现城乡融合。
“九路”是西青路、旅游路、西外环、广场东路、醴泉七路、联通路、龙台实验学校西路及北路、月河一路和会仙四路;“一桥”是指鹤伴桥;“两隧道”是广富隧道二期、白云山隧道。这次开通的广富隧道二期位于老隧道的旁边,隧道开通后道路变为双向两车道,宽度由原来的8米拓宽到了12米。
临池镇位于邹平最南部,从临池镇到邹平市中心25公里的路程过去驱车绕山路要用1个多小时,白云山隧道、鹤伴桥和旅游路通车后,临池镇与邹平主城区的车程直接缩短15分钟,实现了沿途自然山脊、景区景点、美丽乡村一线串联。
“去年8月,邹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阳片区落地;今年9月青阳镇的醴泉寺、范公读书洞等遗址被文旅部列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沿着范公的足迹去研学’线路,‘九路一桥两隧道’的通车为邹平乡村接通了发展‘大动脉’。”作为“邹平‘交通+’的亲历者、见证者的邹平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国辉表示。
“交通+”拉近县城与省会
秋日的山脊像打翻了的调色盘,赤橙黄绿的配色是邹平这座小城向外界游客发出的邀请函。
滨州市美协油画艺委会秘书长付志强、潍坊市油画学会副主席脱雷一行,沿着新通的路驱车前来采风。夕阳西下,站在麦田边远眺,连绵的山脉色彩丰富,艺术家们支起画板将眼前风光定格为一幅幅油画。付志强说,画里是家乡邹平的自然风光,也是为自己保留的一份乡愁,“你看,小山小水,不比大开大合,美得却像江南,细腻又温馨。”
脱雷则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原来喜欢到外省的大山深处采风,总想把眼睛看到的美景装进画板,“没想到今天在邹平实现了这个愿望。你看,山里的一隅幽静地,远山、夕阳、麦田,山间的公路、桥梁,最常见的景致里有生机、有诗意、还有未来……”
邹平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产业门类齐全,山脊景色无限。以拉大城市框架为目标,邹平集中精力打通了一批“断头路”。截至目前,邹平建成区面积达到61.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里程达到198.69公里,绿地率达到35.17%,亮灯率达到98%以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根据《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济南将强化毗邻县(市、区)合作,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支持济南市章丘区—邹平市—淄博市周村区等探索跨市域毗邻县(市、区)一体化发展路径。
邹平“九路一桥两隧道”通车让邹平与省会济南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聚要素、增量级,城市竞争力未来可期。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通讯员 李晓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