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源股份(300175.SZ)11月1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及资源配置,回笼资金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业务,公司与山西伽峰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山西伽峰”)签署了股权及债权转让协议,公司将持有的太原市德蓝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蓝达”)100%股权、对德蓝达的应收股利及借款债权本金打包出售给山西伽峰,交易对价为1.1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德蓝达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朗源股份近年来由于原控股子公司广东优世联合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世联合”)财务造假深陷一系列负面事件,随着公司陆续剥离非主业资产优世联合以及德蓝达,聚焦主业的朗源股份是否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德蓝达上半年无营收
据悉,德蓝达是朗源股份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含通讯产品、电子产品、电力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截至2024年6月30日,德蓝达资产总额为1.15亿元,净资产为-1284.86万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元,净利润-2386.36万元。
从本次交易的对手方来看,山西伽峰成立于2015年7月,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租赁、计算机系统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等。
截至2023年末,山西伽峰资产总额为1.10亿元,净资产为8799.93万元;2023年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07.67万元,实现净利润1240.87万元。
朗源股份在公告中表示,经评估,公司董事会认为山西伽峰的资产与信用状况良好,具备较强的履约能力,公司将及时督促交易对方按合同约定支付转让价款。
本次标的资产转让价格最终确定为1.1亿元,其中标的股权经评估后的转让价格为452.95万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朗源股份对德蓝达的应收股利为6885.41万元,对德蓝达的借款债权本金为5238.58万元。
对于此次转让的目的,朗源股份方面表示,“本次处置子公司德蓝达,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整合优化资产结构及资源配置,回笼资金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业务,从而促进公司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本次交易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预计约为472万元,最终以年审机构审定的数据为准。
优世联合近两年无利润贡献
资料显示,朗源股份总部位于烟台,成立于2002年,于2011年2月登陆A股市场,公司主营业务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务以及数据中心业务等,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务主要涉及果干、坚果果仁、鲜果的加工、生产及销售。
今年前三季度,朗源股份实现营收1.62亿元,同比增加13.79%;净利润亏损2969.33万元,同比下滑74.39%。在此之前,朗源股份已经连续4年业绩出现亏损。
据了解,朗源股份多年亏损或与其转型失败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朗源股份以2.09亿元的价格收购数据运营公司优世联合51%股权,跨界布局数据中心业务,寄希望于“农副产品加工+数据中心”双主业模式发展。
彼时双方签订对赌约定,优世联合承诺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
但事实情况是,2019年至2021年,优世联合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99.64万元、-7412.07万元、-1.38亿元,未完成承诺业绩。受此拖累,在2022年及2023年年报中,朗源股份均提及优世联合对于公司的业绩影响。其中,2022年年报提及,朗源股份亏损的原因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优世联合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融资困难,影响业务开展,无利润贡献;2023年年报提及,优世联合业绩亏损,无利润贡献。
不仅如此,优世联合还连续4年存在财务造假情况。2023年4月,朗源股份披露收到山东证监局的责令改正决定,山东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优世联合2017年、2018年存在虚假交易导致虚计资产,2019年、2020年存在虚假交易导致虚增营业收入等。上述事项导致上市公司2018年至2021年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
对此,今年1月17日,深交所发布《关于对朗源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通报批评处分的决定》。今年9月13日,朗源股份再度披露,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立案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原控股子公司优世联合涉嫌参与虚假交易。
优世联合似乎已经成为朗源股份“烫手的山芋”,出售切割不良资产或是最好的办法。今年5月,朗源股份公告披露,为消除公司财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回笼资金、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业务,公司将优世联合资产以8500万元对价出售给上海虞长翊实业有限公司。8月,该笔交易完成交割。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出售亏损资产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华北地区一家券商的业务经理郝庆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出售亏损资产并不直接等同于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公司需要更加关注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成本控制,以确保在剥离非核心资产后,公司能够稳步恢复盈利能力。”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