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首个渔光互补项目——北岸城晖1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投资预计6.5亿元,总占地面积2300亩,一期装机规模为100兆瓦。
该项目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水面空间资源,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复合产业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1.78亿度绿电,年节约标煤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万吨。
这也是青岛加快向蓝色海洋萃取“绿”能的一个缩影,蓝色海洋资源催生了青岛发展绿能的广袤空间,吸引了央企能源机构前来落地。
11月12日,在“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联盟2024年度大会上,由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海洋院与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联合组建的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经济导报记者获悉,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海洋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围绕海洋能源前沿新技术、工程新难题、产业新发展三个维度,聚焦深远海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前沿技术,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科技示范等,深入挖掘蓝海潜能,逐步搭建以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科研体系,以专业化、体系化和集群化为目标,支撑市场开发,提升行业知名度,引领公司海洋能源业务的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
按照部署,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与中国海洋大学将依托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需求,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瞄准深远海领域开展前瞻性布局研究,重点推进漂浮式风电、波浪能、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上能源岛等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示范应用,为海洋能源开发注入新动能。
海岛保护性开发,在青岛也有“绿色方案”。今年年初,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在即墨区东部海域大管岛上建成投运“海岛绿电”项目,对岛上设备线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相当于在岛上建设了一座微型发电厂,实现了风力、光伏、柴油发电等多种能源接入,输出稳定、发电成本低、节能环保,可24小时稳定运行。”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运检部主任史蕾玚说。
经济导报记者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获悉,青岛首次提出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向“深蓝”萃“绿”,让青岛“碳”路结硕果:全市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在今年上半年就占了全市装机总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0%;青岛地铁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绿色线网创建,预计至2027年年底,全线网可实现年节电约2亿千瓦时、降碳20.5万吨。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实习生 李子怡 禚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