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间,龙泉股份(002671.SZ)披露,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南通市电站阀门有限公司(下称“南通电站”)80%的股权,标的股权转让价款为2.14亿元。此次交易旨在强化公司高端金属制品制造业务布局,深度挖掘工业流体控制市场机会。根据评估报告,南通电站100%股权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评估值为3.64亿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1.54亿元,增值率73.26%。
龙泉股份方面介绍,此次交易有助于延伸公司产业链,完善高端金属制品制造业务板块布局。
标的公司去年盈利3387万元
南通电站是一家从事各类高、中、低压电站阀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主要产品包括闸阀、截止阀、调节阀等电站用阀门,广泛应用于大型火电、核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以及石油化工、冶金、造纸、生物医药等行业的蒸汽动力系统。
该公司于1993年设立,1998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450万元。1998年至2024年12月期间,南通电站经历6次股权转让、3次增加注册资本等事项,截至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5100万元。
经济导报记者查询财务数据获悉,南通电站2023年度营业收入为1.89亿元,净利润为3387.31万元。2024年前9个月,南通电站实现营收1.69亿元,实现净利润1770.26万元。
对于此次交易,股权转让方承诺,南通电站2024年经审计净利润不低于3110万元。如该公司2024年经审计实际净利润金额低于承诺净利润金额,股权转让方将分别按照原股东持股比例以现金方式向标的公司进行补偿。
龙泉股份主要业务为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等混凝土管道的生产、销售、安装、售后服务以及石化核电用高端金属管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本次收购南通电站的控股权,是围绕工业流体输送控制产业链的产品延伸,是基于公司战略规划所进行的积极尝试。”龙泉股份表示,本次交易的实施,将有利于优化公司业务结构,使公司快速切入高端金属阀门制造领域,发挥与公司原有的高端金属管件业务协同效应,进一步完善并强化公司高端金属制品制造业务布局。
据龙泉股份有关人士介绍,标的公司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若本次交易完成,在推动公司向高端金属制品“管+阀”升级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将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禀赋,加强技术、业务团队建设与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赋能。本次股权收购符合公司的战略规划与布局,有利于公司拓展业务领域,实现产业链延伸。通过后续资源整合与赋能,形成业务合力,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及市场竞争力。
龙泉股份业绩增长提速
“龙泉股份可以充分利用南通电站在高端金属阀门制造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公司原有的高端金属管件业务形成协同效应,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高端金属制品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华北地区一家券商的业务经理郝庆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项目的鼓励和支持,工业阀门领域的技术创新将不断加速,龙泉股份可以加大对南通电站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其产品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结合当前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龙泉股份可推动南通电站进行产业升级。
从龙泉股份自身经营状况来看,自2012年上市后,公司业绩连续两年高速增长,2014年达到顶峰——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95亿元、1.65亿元。自2015年开始,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2018年陷入亏损。2018年至2022年,龙泉股份连续五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2023年,龙泉股份扭亏为盈。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11.14%;净利润2778.08万元,同比增长104.34%;扣非净利润962.16万元,同比增长102.19%。
2024年以来,龙泉股份业绩增长提速。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同比增长12.91%;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943.48万元、7679.53万元,同比增长2603.01%、1020.69%。其中,仅在2024年第三季度,龙泉股份就中标三大项目,合同金额达9.11亿元,占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2.26%。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6290.69万元,同比增长21879.68%,为近七年内最高。
订单量的增长以及费用管控力度的加强,是龙泉股份盈利能力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前,龙泉股份曾披露,2024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新签供货合同约4.33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及子公司已执行尚未履行完毕及已签订待执行订单金额合计约19.55亿元。
今年下半年,龙泉股份依旧大单不断。7月末,龙泉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新峰管业中标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5879.16万元项目;9月末,龙泉股份中标5.65亿元PCCP项目;10月中旬,公司再次中标2.87亿元PCCP项目。
3个月内,龙泉股份中标的三大项目合同金额便达9.11亿元,占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2.26%。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