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州(平原)国际陆港首发班列起运。 |
◆导报记者 谢卫振 通 讯 员 张大伟 王 丁
11月25日,德州(平原)国际陆港“铁海E通”首批出口货物顺利通关。该批货物为520件热镀锌水箱、共3个标箱,货值35.46万元,在德州(平原)国际陆港“一站式”海关申报放行后,直抵黄岛港装船出口尼日利亚。 今年以来,德州海关、平原县将德州(平原)国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强化口岸内地海关监管联动,以铁路多式联运为抓手,优化出口转关流程,上线登录运行“铁海E通”系统,实现港口、海关、铁路运输等数据联通共享;推行“陆海联动、海铁直运”内陆港监管模式,实现了跨关区物流数据交换和海关作业手续自动对碰核销。企业出口货物可在德州国际陆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铁路运输与海运口岸船舶作业无缝对接,每个集装箱约为企业节省300元至500元,降低了通关成本。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德州(平原)国际陆港的前身正是济铁(平原)物流园,早在2016年3月,平原县就依托物流园开通了“平原号”海铁联运班列。当时,许多企业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寻找机会“走出去”,对物流运输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此之前,从内陆到港口,货物运输主要依靠公路,成本较高。“平原号”海铁联运班列开通后,将集装箱通过铁路运送到港口,中间减少了港口场地占用、安保、装卸等环节,每个集装箱的物流成本可以减少300元至500元。 到了2016年5月,“平原号”收发车时间进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范围。 当年11月,“平原号”实现每日对开列车,上午从青岛港运来的集装箱空箱到达平原,下午装满货物的集装箱重箱起程赶赴青岛港,为周边企业节省数以千万计的物流成本。随后几年里,济铁(平原)物流园还相继开通了中越班列、中老班列、中欧班列,服务半径覆盖周边200公里,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成为全国铁路100个战略装车点、全省2个煤炭储备基地之一,荣膺全市唯一的省级“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为提高货物出口通关便利度,2023年以来,平原县积极向海关部门争取,获准在园区建设海关监管场站。该场站由平原县政府和济铁陆港集团联合投资修建,总投资1700余万元,占地10000平方米。目前,场站按照国家海关总署相关公告规定的5个方面37项标准建设完成。通过济南海关验收审批后正式获得场所运营代码,启用后将逐步具备港口前移、就地办单、集拼集运、还箱中转、保税物流、产业聚集“六大功能”,有力吸引德州周边地区更多企业前来办理货物进出口业务,提升全市外贸发展水平。 “业务量是德州国际陆港建设的基础,海关监管场站则是陆港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济南铁路局开通海铁联运线路87条,具备海关查验的站点只有4座。德州(平原)国际陆港的投入运营,使平原县跃升为全省铁路物流四大节点城市之一。”中铁济南铁路物流中心副主任李皓说。 通关速度“快起来”,物流成本“降下来”。“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启用后,陆港就真正具备了口岸功能,出口货物可在平原享受报关、报验、订舱、储运、包装、分送、信息传输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直接运抵码头装船出海,减少集装箱在港口堆存时间,实现降本增效。”德州海关关长燕华农介绍。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完成‘一站式’通关。此举可为每个集装箱节省300元至500元的成本、节约2至5天通关时间,有效助力外贸企业降低通关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山东恒源物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介绍。 下一步,平原县将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持续完善陆港功能,争创国家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加强交通、物流产业招商引资,带动现代物流发展,朝着知名国际物流节点城市目标加速迈进。“打造知名国际物流节点城市,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陆港功能,打造信息化平台,启动冷链物流区、保税物流区等配套建设,加强与山高集团、山东港口、天津港等强企强港的合作,真正打造布局山东、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陆港。欢迎广大外贸企业选择德州国际陆港,享受最优质的通关便利化服务。”平原县委书记王玉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