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红利共享情况。
建设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山东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累计有221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2项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务院发文推广,5项“最佳实践案例”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推广,6项创新成果被联席会议简报刊发,各类创新成果数量在同批次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中位居前列。
自贸试验区作为“进”的重要力量,如何发展与升级?作为创新制度推广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如何赋能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跨境便利服务助力“出海”
近年来,国内医药企业创新药研发进入了成果爆发期,山东医药企业“出海”步伐显著加快。作为出海医药企业的先锋,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癌症治疗新药“维迪西妥”,已于2021年在国内上市,目前正积极筹备拓展至国际市场。要进军海外,确保与药物相关的国内临床数据能够跨境传输,就变得尤为关键。

“国产创新药逐步走上了国际舞台,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临床数据的跨境传输环节,根据现行政策,国内企业在将临床数据跨境传输前,必须对数据的安全和风险进行评估,以确保跨境数据符合相关要求,这项工作通常需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企业完成。由于烟台本地缺少专业机构,我们只得找到了一家上海的服务商以完成跨境数据的评估工作。”荣昌生物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地域客观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跨境数据流通的效率。
专门成立一家从事数据安全跨境业务的公司,需要有足够的业务量来支撑企业正常的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烟台自贸区的相关业务需求量比较少。对于跨境数据的诉求,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如何快速高效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对于类似跨境数据传输个性化的企业需求,我们必须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及时为企业服务。”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党工委委员陈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目前就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制度来进行管理,遵循“放得开、管得好”的原则,给企业带来最大程度便利。“如果荣昌生物制药前期跨境传输相关信息不超过一定数量,没有在负面清单内,就不需再去申报,这将大大加快创新药‘出海’效率。”陈军表示。
陈军介绍,对于荣昌生物反映的对数据出境企业进行专业指导、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不足等问题,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管委会组织相关人员到荣昌生物讲解政策、解惑答疑,帮助企业开展数据跨境流动业务。同时,引导律所等相关机构积极拓展数据出境相关业务,及时满足企业就近寻找专业指导的需求,加快培育和招引一批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让企业在片区就能得到专业的服务,并加快推进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的制定工作,解决了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
“首创”打造产业前沿阵地
作为“前沿地”的山东自贸试验区,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成为推进生产力跃升的新动能。
在走访中,经济导报记者看到,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一批“首创”成果落地。在全国率先推出“数字保险箱”,实现材料、证照和信用信息跨部门、跨系统可信传递共享,创建了简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全国首创网络货运“票e真”模式,重构了自然人代开发票流程;在全国率先探索医保数据开放共享服务新模式,打通医保信息与商业保险、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换共享渠道。
“针对行业布局,我们搭建了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基因测序与合成中心、细胞存储与制备中心等,从产业链不同位置、不同领域,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加速研发过程、拓展业务版图。”丽山健康(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俊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丽山国际细胞医学产业园作为长岭高科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三大园区之一,也是济南市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建链、补链”项目,系山东首个以细胞与基因治疗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专业化、特色化主题园区。

利用自贸区优势,有效服务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丽山国际细胞医学产业园以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目标,推动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加速集聚,中源协和、素合生物、天互生物等细胞与基因治疗类优质企业纷纷入驻。园区还汇聚了华测检测、山东欣博、安必达、天河科技、脉和增材、骏腾医疗等业内知名企业,现有上市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瞪羚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涵盖了生物医药、生命健康领域多个方向,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助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四新’经济快速发展。”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度创新是山东自贸试验区最生动的“底色”,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设立以来一直以积极的对标对表、大胆闯试和改革创新诠释着自贸精神,许多制度创新成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深化扩大开放“试验田”
作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崔洪光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聚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建设,加强对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研究,聚焦贸易便利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边境后规则等领域开展改革探索。
“例如为便利贸易,实施整车出口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整车出口申报要素、报关出区方式和卡口验放流程,解决整车出口出区难、出区慢、程序多等问题,推动中国重汽等企业提升整车出口规模约15%。在绿色低碳领域,探索出口产品‘碳足迹’评价管理新模式,针对橡胶轮胎、智能家电、化工新材料等重点出口产业,创新形成现代产业能耗、产品、技术全方位低碳转型的新路径,解决不同国家碳足迹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不一致、碳足迹评价缺乏可靠数据等问题,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崔洪光表示,自贸试验区还聚焦经营主体关切,推进重点产业提升,总结梳理各个领域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方慧表示,对于不同行业而言,自贸区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用不尽相同。自贸区能够显著改善地区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和成本,使企业更加专注于生产性经济活动本身,更有利于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据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还聚焦落实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通过创新探索,不断将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促互进。在黄河流域协同发展领域,实施鲁豫联动跨关区通关改革,依托“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与河南等黄河流域省份联动开展跨关区通关改革,将青岛片区港口集货、配载等码头前沿功能延伸至郑州内陆港,实现出口货物“内陆申报、属地放行、班列直运、抵港直装、原箱上船”,有效提升了通关时效,境内运输成本下降约20%。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