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胜软科技(833339.NQ,全称: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月16日晚披露,根据公司董事会当日审议的议案,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胜软科技11月22日刚收到北交所出具的终止对其北交所IPO审核的决定。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决定赴香港上市,可见胜软科技对上市的热盼。
从北交所转战港交所
据胜软科技披露,此次拟申请港交所主板上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议案,胜软科技此次拟发行的为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普通股,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
据介绍,胜软科技H股发行方式为香港公开发售及国际配售,其中,香港公开发售为向香港公众投资者公开发售,国际配售则为向符合投资者资格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及专业投资者配售。本次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前述发行的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选择权。
公开资料显示,胜软科技成立于2002年1月,2015年8月14日在新三板挂牌。公司位于东营市,注册资本5059万元,目前处于新三板创新层。胜软科技是处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开发商、服务提供商,主要客户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能源企业。
募集资金使用计划显示,胜软科技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拓展营销网络、寻求战略合作及投资机会、补充流动性资金。
对于何时向港交所递交IPO材料,经济导报记者多次致电胜软科技,但其在新三板公布的联系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决定赴港上市前,胜软科技曾在北交所排队一年多,最终却主动撤回了北交所IPO申请。
据了解,2023年6月28日,胜软科技向北交所提交了IPO申请材料;同年6月30日,胜软科技收到北交所出具的《受理通知书》;随后的时间里,胜软科技经历了三轮审核问询,公司均进行了回复。
在等待了一年多之后,胜软科技考虑到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经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分析,于2024年8月15日召开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决定终止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并撤回申请文件。11月22日,胜软科技收到北交所对其终止审核的决定。
据悉,胜软科技原拟在北交所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800万股(含本数,不考虑超额配售选择权),不超过2070万股(含本数,全额行使本次股票发行的超额配售选择权的情况下)。拟募集1.68亿元,分别用于油气田业务平台研发升级项目、能源信息技术创新工场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
上半年净利润为亏损状态
据介绍,胜软科技是一家致力于为油气田企业、政府单位以及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涉及智能油田、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尤其在智能油田领域,胜软科技深耕二十余年,产品与服务基本可覆盖油田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油田生产、油田经营等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全流程。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曾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持有胜软科技前身胜利软件近90%的股权。2004年,胜利软件从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后,国有股东退出,公司承接了胜利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业务。
基于此,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油气田一直是胜软科技的主要客户,中石化更是公司第一大客户。胜软科技表示,基于历史上的联系,公司向中石化的销售占比较高具有合理性;同时,公司是东营市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从成立起即专注于油田信息化服务,具有石油专业背景,中石化的全部油田企业均给予公司市场准入,因而向中石化提供服务具有可持续性。
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胜软科技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49亿元、3.43亿元、3.91亿元、5.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47.94万元、3171.05万元、3760.72万元、5366.43万元,保持着不错的增长势头。其中,来自中石化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4.55%、53.03%、64.94%和51.39%。
胜软科技表示,随着公司业务向智慧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进行延伸,油田类业务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胜软科技2024年上半年出现了亏损,营业收入为13048.40万元,净利润为-802.78万元。不过,半年度亏损似乎是胜软科技的常态,2020年至2023年均是如此,其中2023年上半年胜软科技净利润为-1654.38万元,营业收入为10940.29万元。相比较而言,胜软科技2024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均是上涨的,且幅度不算小。
尽管公司近几年上半年业绩都是亏损的,但全年业绩均是盈利的,且盈利规模可观。对此,胜软科技解释称,公司下游客户油田、党政机关等通常实行预算管理和招投标制度,项目实施多集中在下半年,造成第四季度验收及结算较为集中。比如2020年至2022年,胜软科技在第四季度实现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9.10%、77.45%和79.14%,但相关费用在年内平均发生,因此造成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段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