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教育大省,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经济导报记者从12月1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将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面向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涉外法治等急需紧缺领域,超常布局相关学科专业。
超常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急需学科专业
实现学科专业和区域产业双向赋能
在发布会上,山东副省长邓云锋介绍,11月28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全面总结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系统部署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冲锋号。
据介绍,谋划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山东重点从多个方面发力,其中包括:努力办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分类建好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大学,重点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突破,持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群众“上好大学”的愿望。努力办好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只有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才能形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我们将聚焦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超常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急需学科专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邓云锋表示。
他还提到,统筹“走出去”和“引进来”,持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有序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特别是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同时,不断擦亮“留学山东”品牌,建设高水平“班·墨学院”,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切实为教育强省建设增动力、添活力。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强调,山东将用好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会商机制,强化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配置,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精准对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超常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急需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和区域产业双向赋能。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大力实施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建强用好高等教育共同体、山东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聚力攻坚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支撑企业做优做强,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面向山东“十强”优势产业集群
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布局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需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对接,山东也在采取措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王浩说,近年来,山东着力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先后印发了《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山东省鼓励发展本科专业清单》,为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供指导。
王浩介绍,2024年山东省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近3年新增本科专业点80%以上是社会急需紧缺专业。这“3个80%”有效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全省高校共设置博士硕士学位点1300余个、涉及138个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别,共设置本科专业点3800余个、涉及91个专业类,形成了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他还提到,聚焦国家战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医养健康、现代海洋4个高等教育共同体,山东成立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建设9家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9个省级未来技术学院、61个专业特色学院和77个现代产业学院,有力支持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发展。
山东将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配度。
王浩提到,山东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面向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布局,有效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扩大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占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涉外法治等急需紧缺领域,超常布局相关学科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科产教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行动,打造基于大模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加快专业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面融入区域和产业
实施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
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加快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也是更好地赋能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介绍,山东是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是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支持政策,多元主体举办职业教育,产教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山东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王志刚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山东重点在推动政、行、企、校四个主体协同发力上下功夫。 ”
他说,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强化统筹,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加强政策引领、积极搭建平台、主动牵线搭桥、强化支持保障,做深做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落实落细金融、财政、税收、土地、信用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全力推动产教双向奔赴、深度融合。
从行业层面来说,要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实施行业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行动计划,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报告、人才需求预测和共性技术清单,有组织、成建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行业领域内的产教供需对话、联合育人、技术服务和研发攻关等,持续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夯实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把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把人力资源建设延伸到培养环节,以人才、资金、设备、技术、标准等参与合作办学,校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建设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相互赋能。 ”王志刚说,
他提到,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全面融入区域和产业,实施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锻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界都认可、企业靠得住”的一流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先进的生产实践资源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将最新的职业岗位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