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吴淑娟
2月3日,由山东制造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顺利将烟台二号卫星、威海壹号01/02星、济高科创号等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彰显出山东逐渐成熟的卫星组装制造和火箭制造、发射能力,以及打造航空航天强省的雄心。
4颗“山东星”搭载“山东箭”成功上天
“山东星”搭载“山东箭”无疑是此次成功发射最大的亮点。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由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并且已经是第三次在我国南海海域实施的海上发射。搭载的9颗卫星中则有4颗属于山东,分别是烟台二号卫星、威海壹号01/02星、济南的济高科创号。
“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固体运载火箭。火箭总长约31米,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5吨,具备‘一箭20星’能力。”山东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伟介绍说,捷龙三号于2022年12月9日在烟台海阳首飞。
无论是烟台还是济南其实都不是首次发星。2023年1月15日,在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中国新一代智能遥感科学试验卫星“烟台一号”搭乘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商业遥感卫星新突破。
“烟台二号”卫星是一颗高分辨率对地光学遥感卫星,由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配置高分辨率TDI推扫相机,卫星分辨率为0.5m,幅宽12km。最大数传码速率1.8Gbps,卫星综合指标处于商业航天头部地位。该星具备星上任务自主规划、星上图像智能处理、星上数据热站分发等能力,将应用于智慧农业、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等领域。
在东方航天港总工程师滕瑶看来,作为“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的业务首发星,“烟台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通导遥”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的重要实践。“烟台二号”运行后,可聚合东方航天港智算中心高性能算力,引入AI遥感大模型,提供实时时空观测智能化分析决策服务,形成典型、深度融合行业应用范例。
“济高科创号”卫星则由济南智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制,该星的主载荷为X波段平板式相控阵雷达系统,对地成像分辨率达1米,最大幅宽可达90千米,卫星星体结构和相控阵天线面板,都是采用适合批量制造的3D打印的蒙皮点阵结构,是目前国内在轨应用的最大3D打印卫星结构,卫星运营后将为自然资源监测与调查、灾害应急管理、国土资源普查等应用领域提供高频遥感数据服务。
自2021年以来,济南高新区已先后发射国内首个“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的创新型遥感星座项目“齐鲁卫星”,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加密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国内首个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星座的试验卫星“泉城一号”等各类卫星10余颗,规划发射卫星超过170颗。
另外两颗星是“威海壹号”01/02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牵头研制,是国内首个面向海洋目标探测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威海壹号”卫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星上搭载的星地/星间激光通信、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等载荷,能够实现远距离、大范围海上目标遥感探测和识别。“威海壹号”星地激光通信载荷速率可达40Gbps,相当于每秒钟可传输一部高清电影,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轨调试3到5天之后,“威海壹号”就能向地面站传回第一批遥感数据。
烟台、济南、青岛三地航空航天优势显现
近年来,烟台、济南、青岛等地纷纷在不同领域发力航空航天产业。
“2019年以来,海阳抢抓我国首次海上卫星成功发射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精心谋划推进东方航天港建设。”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坦言,东方航天港的快速崛起,是海阳市抢抓机遇的结果。
据介绍,海阳具备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天然优势。其地处黄海海域,通过短距离海上运输,灵活选择发射点,可满足小倾角、太阳同步、极轨等多种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同时,烟台及海阳周边有雄厚的加工制造业基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也很强,可为火箭发射整个产业链条提供保障。
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累计保障10次海上发射任务,57颗卫星入轨。据了解,东方航天港已先后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发射和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首次“一站式”海上发射、首次近岸海上发射、首次海上热发射以及国内民营火箭的首次海上发射。
据张华透露,今年东方航天港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将达到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能有效支撑未来高密度的发射需求。
济南则在空天信息产业方面发力。近年来济南先后出台《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济南市加快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磅文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
其中,仅济南高新区已拥有空天信息产业相关企业60余家,年营收超百亿元。2023年,济钢卫星总装制造基地、智星空间卫星研发智造总部基地等空天信息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先后落户济南高新区,计划总投资超过5亿元。其中,济钢卫星总装制造基地项目是山东省首个柔性化卫星总装制造基地;智星空间具备200kg及以上级别整星研制能力,以及X波段SAR载荷的总体设计能力,是国内第一家具备卫星与雷达载荷一体化设计的商业航天公司。
据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松介绍,依托已经布局的卫星星座,济南高新区制定空天信息产业规划,绘制产业地图,按图索骥,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项目招引,推动包括卫星平台及载荷研发、卫星总装、卫星测试、卫星运营在内的卫星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个重要领域全面布局。今年,济南高新区还将陆续发射20余颗卫星。
作为我国第一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学校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3.3公顷,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二期建设工程项目于今年1月开工。空天信息大学涵盖空天信息技术全领域、产业全链条,围绕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对地观测三大方向,将提升山东和济南在空天信息领域的科研与人才实力。
青岛选择了加速在通航产业的布局。自2016年入选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后,青岛通用航空产业生态已涵盖到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零部件生产、维修运营、通航培训等。并规划了“两高地、四基地”。“两高地”是以古镇口航空产业基地和青岛蓝谷航空教育培训基地为核心的研究与发展高地。“四基地”则包括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园、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度旧店航空飞行小镇和青岛市通用航空产业园(莱西片区)等产业基地。
2024年第一架“青岛造”固定翼飞机1月初在莱西航空产业新城下线,机型为万丰钻石DA50,距离批量生产再近一步。而就在去年6月,位于即墨区的华通集团所属联合通航公司向印尼交付一架“青岛造”H135直升机。
根据山东省政府刚刚印发的《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山东将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三大产业核心集聚区。建成东方航天港、卫星星座、国际枢纽机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海上常态化、高频化、航班化发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形成较为完备的卫星组装制造和火箭制造、发射能力。
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表示,东方航天港将抢抓国家层面释放政策红利和省市协调机制重要作用,着力保障海射任务顺利实施,建成国内最大火箭总装总测基地,搭建山东省空天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造东方航天港航天文旅板块,全面塑强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