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得如火如荼,诈骗洗钱手法也在“与时俱进”,以电信网络诈骗、直播打赏返现、AI换脸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占比大幅上升,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不妨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防范洗钱诈骗,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则案例吧!
图片
案例一:电诈导致非正常退保
张女士某天下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购买保险影响征信,需要按照指示进行操作,才可以给张女士恢复征信。张女士发现按照所谓的操作完成后,自己购买的多份保险退保了,随即立即联系银行咨询情况,银行工作人员提示是诈骗,在银行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的指导下,先进行了账户临时挂失、后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报案、最后向保险公司申请合同效力恢复。
案例二:直播打赏暗藏洗钱风险
集资诈骗犯罪嫌疑人为转移隐匿犯罪所得,结识了网络直播平台主播李某等人,提出一个“双赢”的计划:用巨额账款在直播间内打赏,抬高李某等主播的人气和曝光率,李某等人事后再将收取的打赏钱款返还。事成后,李某等人还可从中收取佣金作为报酬。李某等人通过接受打赏后提现转账的方式,为上游犯罪团伙清洗转移赃款,并借助违法犯罪资金制造虚假流量,已被警方依法执行逮捕。
案例三:眼见未必为实?
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称自己的朋友在外地竞标,需要430万元保证金,想借用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基于对好友的信任,加上已经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郭先生在10分钟内,先后分两笔把430万元转到了对方的银行账户上。事后,郭先生拨打好友电话才得知被骗,原来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好友对其实施诈骗。“当时是给我打了视频的,我在视频中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所以才放松了戒备。”郭先生事后说。
问题来了,请问如何在办理保险等金融业务中保护自己资金和权益安全呢?
敲黑板划重点啦~小编来给大家支几招!
多方核实信息真伪
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察、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认电话号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
不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金融账户
身份证件、金融账户不仅是消费者进行账户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出租或出借可能会导致他人盗用自己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成为他人金融诈骗犯罪的“替罪羊”。
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
通过各种方式提取现金是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洗钱手法之一。切记!金融账户将如实记录每个人的每笔金融交易活动,不要因碍于“面子”受人之托或受到利益诱惑,而用个人账户或公司账户替他人提现。
做好日常信息安全保护
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个人生物信息泄露。加强对人脸、声纹、指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防护,对可能进行声音、图像甚至视频和定位等信息采集的应用做好授权管理。不给他人收集自己信息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AI换脸诈骗远离自己。
举报洗钱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洗钱活动,同时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和举报内容将被严格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