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步入社区,智能车牌识别系统、车辆管理无人值守设备、智能安防系统“各司其职”;线上办事,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安全缴费、电子证明等事项“一站式办理”……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斐然、前景广阔。
4月2日,国家数据局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提出,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某种程度上,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座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必然是能为居民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服务的城市,更应该具有特色优势、避免同质化。
智慧城市不仅要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需在应对环境变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首先,作为智慧城市管理者,应积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第二,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第三,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消费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第四,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五,鼓励各地区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各类资金渠道,加强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展望未来,以人为本,城市数智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创新多元化发展,包括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城市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