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文旅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区域协调的“润滑剂”、生态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的“新桥梁”,山东在文旅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金融实招、硬招频出。
4月2日,中国工商银行与文化和旅游部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下称“工行山东分行”)“政银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产品发布系列活动”同步在济南举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工行山东分行共同签署了《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领域“扩内需稳增长”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了“文旅工赢贷”产品。
景区如何充分运用“金融力量”?金融活水如何助力文旅项目?山东积极探索“文旅+金融”新模式,激发文旅发展新动能。
金融资本助力发展
漫步在台儿庄的古街巷中,仿佛穿越回繁华的明清时代。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巷,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围绕台儿庄古城项目建设及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资本运作和产业核心能力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直接实现了景区的体系化发展。
“在旅游产业没有有效抵押物的情况下,景区门票收入来源稳定、持续性高,门票收费权作为一种不动产收益权,属于应收账款的范畴,以门票收费权质押融资,有着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枣庄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切实满足文旅产业合理融资需求,银行率先为台儿庄古城办理了首笔6400万元的“旅游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助力其高质量发展。此后,银行又创新推出“速贷通消费贷”“旅游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乡村旅游贷”等系列新产品,积极对接台儿庄古城及相关文旅产业项目,全力做好丰富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产品的服务供给。
除了解决燃眉之急,如何用金融和资本力量推动景区在“成长期”向上发展?随着台儿庄古城景区项目建设发展,枣庄农商银行根据产业项目实际,明确调整信贷政策,将其纳入信贷支持重点,并对其进行精准画像、及时授信、有效增信,积极深化融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可得性。先后跟进其节点需求,发放相关专项贷款600万元和2700万元,精准提供信贷支撑。
“‘文旅工赢贷’产品是工行山东分行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结合文旅产业不同阶段发展需求推出的全流程、综合化、一站式专属信贷服务,具有‘全、新、专、广、优、简’的特点。”工行山东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峰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与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微山湖旅游发展集团、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四家企业在三年内提供意向性金融服务支持额度93亿元。
李峰表示,该行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一方面,充分发挥投融资综合服务优势,高效满足文旅企业融资需求,大力扶持文旅企业做优做强;另一方面,聚焦文旅消费热点,依托金融服务和科技优势,促进文旅消费需求加快释放。该行将携手政、企,同向发力,塑造文旅产业升级新优势,激发文旅消费增长新活力,开拓文旅深度融合新蓝海,推动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实现更大突破。
精准施策解难题
坐落于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的尼山圣境,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一张儒家特色文旅名片,自开放以来,凭借独特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宾朋汇聚于此,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相继在此举办。
“项目建设时期,资金困难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必须有资金注入才能‘激活一池春水’。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下称“农行山东分行”)的贷款非常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融资难题。”谈及尼山圣境项目的实施落地,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邢海鹏在受访时回忆,尼山圣境一期项目建设之初,农行山东分行便组建尼山圣境金融服务团队,积极调研、全程跟踪,发挥三级联动优势,采用内部银团贷款方式,给予尼山圣境独家信贷支持4.76亿元,为项目稳步推进保驾护航。
如今,尼山圣境宛如一幅东方山水画,在金融“活水”的润泽下,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
“以金融‘活水’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服务文化‘两创’与支持乡村振兴、助力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近年来,农行山东分行不断深化金融文旅产业融合,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和配套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为文旅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精准便捷的金融服务。”农行山东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他们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文旅振兴贷”金融产品,精准服务众多山东文旅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
据介绍,在前期精心调研的基础上,农行山东分行在孔孟之乡济宁地区创新推出“儒源文旅系列贷”产品,以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相结合为核心理念,专注于为文化旅游行业以及文旅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提供全方位、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产品一经推出,便获得广大客户青睐。截至目前,“儒源文旅系列贷”产品金额已达15.38亿元。
挖掘“第二增长曲线”
因业务单一、地域局限性等诸多因素,近年来旅企的发展及上市成为难题。从山东来看,目前尚无文旅景区在A股上市公司。
“回顾过去几年旅游景区企业冲击IPO之路,无论是新三板谋求转至主板或创业板,还是首次或多次进行IPO申请,都体现出国内旅游景区企业对进军资本市场的渴求。但企业即便上市,也非全然‘上岸’,这将更加考验企业在市场的持续竞争力。”山东儒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贾轶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对于旅游景区而言,通过上市可以扩大景区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影响力。我国共有3万余家景区,但目前景区类上市公司尚不足万分之五。景区若想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需要打破传统的运营模式,挖掘出“第二增长曲线”,不断满足新时代消费者对更深度和多元旅游体验的追求。
2023年山东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970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60%。作为文旅大省,山东文旅景区及项目如何打造“金字招牌”,成为真正的“吸金体”?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在上述活动中介绍,山东在文旅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实招、硬招频出。近年来,山东各级文旅部门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大力实施“百亿惠千企”专项行动,创新推出“文旅振兴贷”“文旅春天贷”“文旅手造贷”等金融产品,加大普惠金融、融资担保、专项债券支持力度,金融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2023年,全省文旅产业贷款余额达2596.8亿元,较年初增加496.5亿元,同比增长23.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个百分点,总计支持文旅市场主体5.3万户。
“政策提供沃土,文旅集团扎根其中,那该如何枝繁叶茂?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及山东多家文旅集团力拓主题乐园、沉浸式演艺综合体产业,业界看好它们的发展前景。景区要想扩大实体规模、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可以积极利用金融服务和资本助力,创新新业态、新形势。”贾轶认为,山东应当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在创新产品供给与满足公众需求之间下功夫,同时要在“文化+金融”发展机制上进一步融合与创新,这样才能培育出一批批自带“吸金体”的文旅项目和文旅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