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段海涛
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300001.SZ)4月23日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报: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6.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4.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44%。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特锐德大力发展的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2023年快速发展,截至年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实现营业收入60.41亿元。在营收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特锐德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充电桩、充电量均居行业第一
特锐德在年报中披露,2023年公司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业务板块均实现较好增长。
具体来看,公司“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实现收入85.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5%;毛利润20.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44%。
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1%;毛利润13.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特锐德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电动汽车充电领域,针对公交、物流、园区、小区等不同场景与服务对象,创新研发制造了多种类型的充电产品,包括支持大功率直流充电、小功率直流充电、自动充电的智能群充电产品以及新能源微电网系统产品等,目前已在行业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
据披露,截至2023年底,特锐德累计充电量突破26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3800万度。根据充电联盟统计,在公共充电领域,截至2023年底,特锐德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全年公司充电量达93亿度,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特锐德前几年保持着对充电网的高投入,就是为了形成竞争壁垒。由于充电资产的建设受到场地、区域电网容量的限制,在特定区域内能够建设、运营的充电资产数量有限,存在物理位置资源限制;同时,抢占充电行业布局先机需要巨大、持久的资金投入,进入壁垒较高。
一旦形成规模优势,未来充电网将成为大规模用户、车辆、能源等数据和信息的入口,从而带来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从2023年看,特锐德电动汽车充电网已实现扭亏为盈,未来有望持续为公司贡献业绩。
做“中国最强最大充电网生态运营商”
为了解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的具体情况,经济导报记者4月24日致电特锐德,但投资者联系电话无人接听。不过年报数据显示,特锐德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的营收、占总收入的比重、毛利率等指标都在上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披露,特锐德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2023年实现收入60.4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1.37%;2022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5.69亿元、39.29%,2021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1.06亿元、32.90%。从毛利率来看,该项业务2023年毛利率为22.02%,相比上一年增加了2.94%。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2年底,特锐德运营公共充电终端36.3万台,全年充电量近59亿度。根据年报数据,特锐德在2023年增加了公共充电终端16万台,充电量增加了34亿度,这预示着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或迎来持续爆发。
特锐德在年报中披露,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销售渗透率达到31.6%。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041万辆。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3年,全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加92.9万台,累计数量达到272.6万台,同比增加42.7%。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2023年底,我国存量车桩比为2.4∶1,存量车公共桩比约为7.5∶1。
政策也在鼓励充电网发展。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
从特锐德自身来看,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已成立独资/合资公司超过260家,其中合资方为政府城投、交投、公交集团等国有平台企业的超过150家,打造了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充电网。
同时,特锐德已与保时捷、奥迪中国、奔驰、宝马、小鹏、理想等70多家车企达成共建品牌站、充电网数据支持等合作,由公司为车企建立专属的品牌形象站或者在充电场站内为车企预留专属的品牌充电桩。
特锐德表示,公司已联合百余家生态合作伙伴,覆盖金融、保险、车后服务市场、电池能源、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深度挖掘“充电+X”商业价值,致力于做“中国最强最大充电网生态运营商”。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虽然充电桩行业前期投资建设成本高、回收周期相对较长,但是具备马太效应,行业龙头有望持续保持选址、资金、数据、用户资源等竞争优势,持续扩大业务范围、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