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星箭制造、卫星应用、高端配套、航天文旅……在山东,对空天产业的新探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向“新”而行、向“空”发力,从地面到低空,从高空到太空,空天一体化的产业链正在山东多个城市加速形成。面对空天产业等未来产业的万亿级新赛道,山东应如何全空域谋篇布局?如何高质量提升“空天经济”全要素?
“山东造”跻身空天“C位”
山东的航天产业与沿海小城——海阳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海阳市近几年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实现了火箭卫星“山东造、山东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月3日11时06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卫星发射升空。其中,4颗“山东造”的卫星由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其将在海洋目标探测、智慧农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东方航天港为平台,海阳已实现了集星箭研制、配套服务、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全链条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为塑强商业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海阳市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航天产业基金,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加速完善产业链。”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表示,截至目前,海阳东方航天港累计保障完成10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将57颗卫星送入既定轨道。
据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已累计招引集聚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271亿元,预计到2030年,海阳市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全面建成,培育起全链条、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山东多市也积极布局空天信息产业,抢抓发展新机遇,抢占产业新高地。
空天信息产业是济南近两年来的“热词”。济南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已成为山东省15个未来产业集群之一。目前,济南已相继升空齐鲁一号、四号等遥感卫星。泉城一号卫星升空后,济南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个重要领域全面布局的城市。
在战略层面,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确定了“产、学、研”的战略布局。
“今年1月,作为我国第一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学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山东提出将重点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正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空天产业“加速跑”,向着云端冲刺。
业内人士认为,济南不仅打通了全产业链,还持续打造科研和教育等创新优势,为地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储备了人才。目前,空天信息大学已经确定落户章丘,着重研究生教育,计划招生10000人。
商用民用“落地开花”
按照业内商业空天产业“1比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预计在“十四五”末,国内可形成万亿元产值的商业空天生态圈。
落地山东省济南市的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下称“前沿院”)一直致力于空天领域多项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真正让地空天产业服务大众,可感可享、直达终端。
“众所周知,雷达主要是面对航空安全的,我们把高端的雷达应用于防震减灾、虫害鸟情,包括对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巡视监控。”4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智能源感知创新中心属地负责人李卫东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以产学研为主的科研机构,团队主要负责算法和雷达硬件的搭建,瞄准国际前沿超越传统算法,突破杂波智能抑制、多特征融合目标识别等多项先进技术,助力空中航路安全、城市安保。
李卫东表示,目前已经产业化的高分辨多维协同雷达测量仪能实现虫害预警,成形的产品布局在山东东营、蓬莱长岛等地,省外布局在云南、广东等地。
空天行业专家、前沿院常务副院长陈雪梅介绍,前沿院于2020年7月正式运行,是北京理工大学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结合山东省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前沿院特色的成果转化体系。聚焦产业需求维度,在智能制造领域,前沿院建设多智能体交互感知与协同控制、多模智能车辆与控制等重点实验室。在优质产业成果产出方面,前沿院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三个领域”,助推一大批“首创型”优质成果产出。
“从空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多个前沿学科出发,针对学校、前沿院的优质原创成果,前沿院精细、精准对接项目资源,鼓励研发团队与大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成立联合共建实验室,与企业协同创新,依托小试、中试基地,聚焦市场关键需求,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陈雪梅表示,要实现科研成果的商用和民用,需要真正打通产业化长效机制,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剑指新质生产力
当下,空天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孕育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山东产业体系完备、基础厚实,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纵深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加快塑强现代化产业新优势。山东应积极依托科研力量,推动空天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陈雪梅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空天产业应构建与省情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特别要注重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建设,积极加强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校企对接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支持原始创新。
“山东早已向前沿领域迈出新步伐。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我们鼓励企业重点瞄准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加强前瞻性研究布局。”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着力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将助力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