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下称《管理规定》),并宣布将于2024年10月8日正式实施。作为落实《证券法》和国务院相关意见的重要举措,《管理规定》旨在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全面系统性监管,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公平,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程序化交易全面“体检”,交易行为和信息系统双管齐下
此次发布的《管理规定》,首次以专门规章形式对程序化交易进行系统性规定,为程序化交易划定了清晰的监管边界。规定明确界定了程序化交易的定义,并从交易行为和信息系统两个维度,对程序化交易提出了总体要求。
在交易行为方面,《管理规定》严格要求程序化交易者履行报告义务,向证券交易所报告账户、资金、交易及其他相关信息,未履行报告义务的不得交易。同时,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将加大对程序化交易的实时监测力度,重点关注异常交易行为,并可视情况采取监管措施或进行处罚。
在信息系统方面,《管理规定》从程序化交易系统的开发、测试、运维、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相关技术系统具备稳定性、安全性和可审计性。对程序化交易系统中的交易单元也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包括对交易单元进行统一编码管理、限制交易单元数量、禁止混用交易单元等。
高频交易和北向交易成监管重点,异常波动将直接“熔断”
针对近年来市场关注的高频交易和北向交易,《管理规定》提出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于高频交易,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监管,通过缩短交易监控周期、提高监控频率等措施,强化对高频交易的交易监测和风险防控。
对于北向交易,《管理规定》要求按照对内对外一致的原则,规范北向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执行与A股市场一致的交易监控标准。沪深证券交易所将根据规定另行制定北向程序化交易的具体管理办法并公布实施。
此外,《管理规定》要求证券交易所建立和完善针对程序化交易引发异常波动的熔断机制,一旦发生剧烈异常波动将直接实施临时停市或熔断交易。这一做法有望从根本上抑制因程序化交易引发的"闪崩"等异常行情。
《管理规定》的出台是市场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监管机构对程序化交易这一市场新生事物的前瞻性思考。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管理规定》的出台是市场公平的需要。随着技术进步,程序化交易已成为市场常态,但同时也凸显出其在交易速度、交易规模等方面的结构性优势,这就需要监管规则及时跟进,以规范交易行为,防范操纵风险,确保各类投资者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开展交易。(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