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陆续在青岛、济南开工建设。
“这是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主要满足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和城市需要引进的人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副处长杨焕理介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在原有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基础上,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的新增住房。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5月17日,新一轮楼市重磅利好政策“三连发”,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而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作为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缓解广大工薪收入群体特别是新市民、青年人购房焦虑的重要路径。
“目前,青岛已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2个,可提供房源3600余套,以65—95平方米的中小户型为主。”青岛市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陆杰荣介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在规划过程中特别注重做好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以首个开工的李沧区京口路项目为例,周边紧邻地铁3号线,靠近沧口、李村两大商圈,项目“15分钟生活圈”覆盖幼儿园10个、中小学8个、综合医院2个、农贸市场及综合商城各1个,“目的就是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让群众能够住得舒适便利、安心省心”。
据统计,去年,我省共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4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8.2万户,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183%。杨焕理介绍,围绕解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今年我省加快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组织开展住房需求调查,明确保障范围和准入条件,将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轮候库,以需定建,力争全年开工建设12000套。同时,年内还将继续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公租房500套,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兜底保障作用,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是我国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重大变化,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打出的“组合拳”。尤其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如今,在济南市历下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刘智远小区,2536户居民住上了楼间距宽、绿化率高、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老旧脏乱的城中村,因物价低廉、交通便利,成为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里的“落脚点”。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之需,也是拉动投资消费的新发力点。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处处长狄娟介绍,考虑村民长期收益,刘智远村改造项目还将配套建设经营性生活保障用房,将依托全业态城市综合体——银丰天地,规划长租公寓4000余套,致力于打造全资源智慧租住社区,可实现一站式智慧租住体验、360°全方位智能安防等,为济南新市民、青年人提供美好租住生活体验。
目前,我省已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临沂五市纳入国家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重点围绕有效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将开工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140个、涉及安置住房21.8万套。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在我省,“三大工程”资金“保障网”也正加快织密。记者从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获悉,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充分利用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三大工程”建设力度。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累计投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280.7亿元,“平急两用”建设贷款40.6亿元。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周善东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统筹“人、房、地、钱”等要素,强机制、抓项目、重实效,进一步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