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5月30日晚间,未名医药(002581.SZ)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退出此前参与设立的深圳前海未名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有限合伙)(下称“前海未名并购基金”)。经济导报记者查阅此前公告获悉,2016年,未名医药与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嘉棁(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原北大未名(上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和深圳前海设立前海未名并购基金,其中,未名医药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拟出资3亿元。不过未名医药在最新公告中表示,前海未名并购基金成立至今未开展实质性运作、各合伙人均未注入任何资金。
对于成立该基金的目的,未名医药此前曾在公告中表示,设立目的系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并购整合优质医药资产,提高未名医药在医药行业的战略地位,实现良好的投资效益,为合伙人获得资本增值。
各合伙人未注入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公司之后是否还会有其他的投资或并购计划?5月31日,经济导报记者致电未名医药证券部,其工作人员要求将采访提纲发送至邮箱中;至截稿,对方并未予以回复。
北京科兴相关诉讼落地
在审视未名医药2023年的整体经营管理情况时,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公司与其参股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之间的股权纠纷诉讼。截至目前,在未名医药现任管理层的积极协调与推动下,围绕北京科兴的诉讼纷争已基本尘埃落定。近日,未名医药还发布公告称,收到北京科兴分红款项约2.15亿元,公司表示,上述分红款有助于改善公司现金流,对公司合并报表净利润无影响。
未名医药与北京科兴之间的股权纠纷,则可以追溯至更早之前。
2022年5月,未名医药前董事长潘爱华借助杭州强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新强”)以约28.9亿元取得未名医药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未名”)34%股权,而当时的厦门未名直接持有北京科兴26.91%股份。但对于该交易,未名医药的董事会未做审议,甚至未名医药大部分董事直至工商变更完成才知情。
2022年10月,即在发现潘爱华等人的举动之后,未名医药发布公告称,厦门未名持有的北京科兴26.91%股权全部划转至未名医药,股权划转完成后,未名医药直接持有北京科兴26.91%的股权。截至2023年8月29日,前述工商备案变更登记已完成。
另据未名医药今年2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的《刑事判决书》显示,一审判决下,公司前董事长潘爱华等3名被告的职务侵占罪及挪用资金罪已坐实,判决追缴杭州强新非法占有的厦门未名34%股权,返还未名医药。
山东证监局于日前也结束了对案件的相关调查,相关公告显示,山东证监局拟对潘爱华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随着原管理层潘爱华等人的违法行为被坐实,未名医药即将迎来发展的新篇章。
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均亏损
4月30日,未名医药披露了2023年年度报告和今年一季度报告,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向增长,分别实现4.30亿元及8380.4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36%、10.85%。
归母净利润方面,未名医药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仍为负值,分别为-3.32亿元和-2770.41万元。
对于公司2023年度的亏损,未名医药解释,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是主要原因。年报显示,由于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未名医药2023年度合并利润总额减少达到3.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减值中有2.08亿元系合肥子公司向山东未名生物医药产业园整体搬迁所致,短期内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2023年未名医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9.13%,达到5979.91万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提升至13.91%。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99%,同比下降6.64个百分点。
未名医药之后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截至发稿,经济导报记者未获得公司方面回应。
不过对于未来发展,未名医药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公司将深入开展行业及自身经营系统分析,完善公司合规管理体系,以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效益为落脚点,稳中求进、稳中求变,扎实推进科学的、可持续的业务布局及合理的产品矩阵构建,同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