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 吴琼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视其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路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旨在通过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优化升级,以期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是一种重大的技术革新,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而且将数字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通过内外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形成企业资源、要素、业务互联互通的数字化运营体系,打造多元化、可视化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可持续性高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优势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而建立起的全面感知、无缝对接、高度智能的发展模式,借助数字经济,重构实体经济,从而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山东数字经济政策及发展成果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潜藏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化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深化数字变革创新,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山东作为四个主宾省之一精彩亮相,以“数融齐鲁 智领山东”为主题的山东展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山东在数字经济、数字基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等领域开展的创新实践与取得的丰硕成果集中亮相。
山东省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空间广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2023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达4.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7%,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开放数林指数省域排名位居全国第二,数据要素生态指数位居全国第三,山东省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两年位列省级政府第一方阵。全省87.5%的设区市、38.5%的县(市、区)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四星级以上标准,16市全部建成“城市大脑”,累计建成2578个智慧社区。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持续发力的政策支持。2023年底,山东印发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全面塑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数字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一批具有国际辐射力的数字经济网络平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技术产业集群。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深度互联,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数字化转型也相应地成为企业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必答题。在山东,从交通物流业到化工纺织业,从商贸流通企业到教育医疗企业,从政府政务到高新技术行业,各行各业纷纷大力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塑造竞争新优势,形成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加强劲。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动因、成效及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企业通过引入大量装备、先进机器和流水线等,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企业内总有一些部门的效率难以被机器提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鲍莫尔成本病”。比如人力资源、销售管理、质量与运营、财务等部门,它们的工作并不像生产制造那样,通过机器的升级就能立即释放效率。事实上,很多时候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流程和组织反而会越来越复杂,负责“拉通对齐”的协调人员会越来越多,最终使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市场响应能力迟钝、竞争力逐步丧失。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平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鲍莫尔成本病”这一时代难题。数字化平台通过“作业即记录、记录即数据”的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使得企业对广泛分布的业务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幅加强,成本大幅降低;通过让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实时看到相同的信息,减少沟通成本,加快响应速度;通过规则数字化等手段使确定性业务由系统自动处理;通过对异常情况的判定与实时预警,让监管更加有的放矢。由数字化平台带来的种种变化,最终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构,打破传统组织的效能边界,让企业内部运作更加高效、扁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质量。
可见,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来优化或创建新的业务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打破传统的组织效能边界和行业边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产品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把握新机会的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挤压那些尚未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只有勇于变革、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然而,在现实应用场景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往往存在几个方面的制约难题:一是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但受到资金和专业数字化人才短缺的制约;二是企业过于注重硬件设备投入而忽视软件建设,偏重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降本增效的收益;三是一些企业缺乏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方法论,没有深入理解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把它简单地视为软件实施,并过高地期望信息化系统能解决所有问题。
实践中我们发现,众多中国企业容易步入的数字化转型误区在于,企业都希望像采购大型设备一样,一次性采购完美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自身的所有问题。如果是秉持这种思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很难取得理想结果。几乎所有成功案例都表明,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进行思想意识转型,数字化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企业本身在数字化转型中要发挥“驾驶员”的作用,而数字化技术实际上只是提升动力,如果方向有偏差,仅依靠动力,跑得再快也不能到达终点。
因此,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它涉及技术、数据、组织、文化以及安全等多个方面的深度改革,企业需要在重塑与适应中寻找平衡,以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具体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缺失是首要障碍。许多企业在启动数字化转型时,往往急于求成,忽视了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导致资源分配不当、项目推进混乱。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进行组织架构和流程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变革。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都表明,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分阶段实施计划是转型成功的基石。
第二,数字技术与自身业务融合难题。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改善业务流程和创新产品与服务。然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这要求企业不仅要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还要有前瞻性的技术视野和战略眼光,以确保在技术选型和技术实施上做出明智的决策。实际上,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业务升级的工具。不少企业在引入先进科技时,未能有效将其与现有业务流程深度融合,造成“为技术而技术”的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理解并应用技术优化业务模式,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第三,企业文化和数字人才的双重挑战。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组织文化与人才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思维模式与新兴技术文化的碰撞,以及缺乏具备数字技能的人才,成为转型过程中的隐形障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惯性,鼓励创新思维和开放心态,建立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应重视内部培训与外部引进,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学习的组织氛围。
第四,数据治理与安全风险。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据成为核心资产,企业和组织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数据治理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但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却常常成为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数据质量差、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等问题都可能影响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提升数据质量和完整性,同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
另一方面,数据安全问题亟待重视和妥善解决。未经妥善管理的数据不仅无法发挥价值,还可能引发隐私泄露等严重后果。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是数字化转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并与安全服务提供商合作,共同抵御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第五,持续迭代与灵活性的重要性。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一次性转型的想法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持续迭代和优化的文化。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敏捷的团队结构,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案。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但这也是企业重塑和适应的重要机遇。企业需要全面审视自身在技术、数据、组织、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现状,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和路线图,加强内部协作和外部合作,以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持续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