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新技术多、附加值高、带动力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国家鼓励和各地竞相支持的产业。山东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先后召开“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大会”,出台《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将工业经济提升为“头号工程”。济南、青岛、烟台(以下简称“三核”)作为全省先进制造业核心城市,承担着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引领发展的重任和光荣使命。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通过分析全省及三核城市先进制造业现状,对引领效能进行多维度分析,借鉴国内外核心城市及城市群引领发展经验,在总结制约引领效能发挥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优化三核引领能级对策建议,以期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济、青、烟制造业各有优势
(一)山东省制造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全国制造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拥有31个制造大类、174个制造中类、565个制造小类,化工、装备制造、现代轻纺、冶金等重点行业突破万亿元,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22年,全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4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比重86.3%,比2016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4%,近3年亦呈现逐年回升态势。在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产品中,18种产品5年增幅超过100%。最具有先进制造业产品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产量由2018年的0.4亿块提升到2022年的40.8亿块,5年增长超过100倍,多数先进制造业产品5年均呈增长态势。
(二)三核城市先进制造业情况
济南市:制造业门类齐全,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421家,完成营业收入7504.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7.9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4.1%。一是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济南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二是创新驱动工业强市。通过创新引领,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拥有国家实验室基地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112家、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5700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0家。
青岛市:产业基础深厚,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4276家,完成营业收入11464.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29.3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4.6%。一是产业能级优势显著。拥有家电、汽车、食品、装备、化工5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和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了海尔、海信、青啤、中车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二是赋能创新作用突出。青岛市加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赋能先进制造业,“工赋青岛”行动推广1+N+X模式,推动全市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烟台市:制造业优势突出,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8703.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94.0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6.8%。一是产业集聚创新提升。全力聚焦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动生物医药、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清洁能源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强化主体创新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主体培育,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逐步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00余家、省级瞪羚企业26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9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8家,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核引领地位稳固
(一)先进制造业中心性强度评价
从经济带动力、创新引领力、融合发展力、品牌塑造力、绿色集约力等多维度选取若干指标,建立城市先进制造业中心性强度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反映全省16市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引领力。
(二)三核城市引领效能评价分析
青岛、济南、烟台先进制造业中心性强度分列全省前三位,青岛保持领先地位,济南紧随其后,三核引领地位稳固。
1.经济带动力贡献度高。三核先进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拉动和工业规模等方面表现突出。2022年,三核合计占全省GDP的4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0万元,包揽全省前三;三核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合计29409.2亿元,利润总额合计1519.8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27.2%、34.0%。
2.创新引领力带动性足。三核在先进制造业创新引领带动上走在全省前列,引领示范效应显著。2022年,三核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分列全省前三位;其中,青岛研发经费投入额超过400亿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下,青岛先进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
3.融合发展力互融性强。三核在两化深度融合、网络基础支撑能力上位于前列,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性强。青岛、济南5G基站建设数量均超2万个,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数量居全省前三位。
4.品牌塑造力影响度大。三核城市品牌培育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三核驰名商标实有数合计303件、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项目数量合计573个、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数量合计20家,分别占全省驰名商标、标准化试点项目和制造企业500强总数的37.6%、2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