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新技术多、附加值高、带动力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国家鼓励和各地竞相支持的产业。山东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先后召开“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大会”,出台《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将工业经济提升为“头号工程”。济南、青岛、烟台(以下简称“三核”)作为全省先进制造业核心城市,承担着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引领发展的重任和光荣使命。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通过分析全省及三核城市先进制造业现状,对引领效能进行多维度分析,借鉴国内外核心城市及城市群引领发展经验,在总结制约引领效能发挥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优化三核引领能级对策建议,以期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济、青、烟制造业各有优势
(一)山东省制造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全国制造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拥有31个制造大类、174个制造中类、565个制造小类,化工、装备制造、现代轻纺、冶金等重点行业突破万亿元,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22年,全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4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比重86.3%,比2016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4%,近3年亦呈现逐年回升态势。在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产品中,18种产品5年增幅超过100%。最具有先进制造业产品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产量由2018年的0.4亿块提升到2022年的40.8亿块,5年增长超过100倍,多数先进制造业产品5年均呈增长态势。
(二)三核城市先进制造业情况
济南市:制造业门类齐全,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421家,完成营业收入7504.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7.9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4.1%。一是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济南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二是创新驱动工业强市。通过创新引领,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拥有国家实验室基地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112家、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5700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0家。
青岛市:产业基础深厚,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4276家,完成营业收入11464.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29.3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4.6%。一是产业能级优势显著。拥有家电、汽车、食品、装备、化工5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和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了海尔、海信、青啤、中车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二是赋能创新作用突出。青岛市加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赋能先进制造业,“工赋青岛”行动推广1+N+X模式,推动全市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烟台市:制造业优势突出,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8703.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94.0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6.8%。一是产业集聚创新提升。全力聚焦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动生物医药、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清洁能源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强化主体创新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主体培育,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逐步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00余家、省级瞪羚企业26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9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8家,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核引领地位稳固
(一)先进制造业中心性强度评价
从经济带动力、创新引领力、融合发展力、品牌塑造力、绿色集约力等多维度选取若干指标,建立城市先进制造业中心性强度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反映全省16市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引领力。
(二)三核城市引领效能评价分析
青岛、济南、烟台先进制造业中心性强度分列全省前三位,青岛保持领先地位,济南紧随其后,三核引领地位稳固。
1.经济带动力贡献度高。三核先进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拉动和工业规模等方面表现突出。2022年,三核合计占全省GDP的4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0万元,包揽全省前三;三核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合计29409.2亿元,利润总额合计1519.8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27.2%、34.0%。
2.创新引领力带动性足。三核在先进制造业创新引领带动上走在全省前列,引领示范效应显著。2022年,三核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分列全省前三位;其中,青岛研发经费投入额超过400亿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下,青岛先进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
3.融合发展力互融性强。三核在两化深度融合、网络基础支撑能力上位于前列,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性强。青岛、济南5G基站建设数量均超2万个,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数量居全省前三位。
4.品牌塑造力影响度大。三核城市品牌培育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三核驰名商标实有数合计303件、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项目数量合计573个、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数量合计20家,分别占全省驰名商标、标准化试点项目和制造企业500强总数的37.6%、28.3%、27%。
效能发挥制约因素值得注意
(一)经济首位度竞争力不高制约引领层级。与全国重点城市相比,济南、青岛、烟台综合经济竞争力还相对薄弱,在2022年全国GDP百强城市中,青岛、济南、烟台列第13、20、26位;在2023中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指数排名中,青岛、济南、烟台分列第15、16、47位,城市综合实力仍显不足。
(二)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效能仍有差距。在2022年度全国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数方面,北京、深圳、上海等7个城市均有10万件以上,其中北京以47.8万件排名第一;而三核城市均未进入前10位,其中青岛以5.9万件位列第11,济南以4.5万件位列第18,烟台市未进入全国30强。
(三)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三核城市中,济南、烟台六大高耗能行业营业收入在本市工业总量中占比均超过40%,分别为41.0%和44.6%,产业结构依然偏重。
(四)制造业发展质效有待提高。2022年,济南、青岛、烟台规上制造业营收利润率分别为4.1%、4.6%、6.8%,虽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相比,济南和青岛分别低1.3、0.8个百分点。
增强三核引领效能对策建议
(一)科技自立,做好创新发展“领头羊”。发挥创新引领第一动力和核心支撑力量,促进济南、烟台、青岛先进制造业领先发展。一是注重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创新研究。加强资源统筹,突出需求导向,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等重大战略任务。二是强化创新平台中心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加大力度支持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平台建设。三是强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济南、烟台、青岛高校集聚的资源优势,探索校企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同时利用好高校高层次人才及战略科技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二)融合共赢,打造产业升级“助推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共赢。一是支持先进制造业实施服务导向的战略转型。将以产品为核心的传统制造生产模式向消费者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服务模式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消费者体验感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深入。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向制造领域延伸和渗透,横向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发展。三是推动融合发展深入互动形成产业新生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跨界融合发展,实现共生共赢、高质高效、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园群并进,创造产业体系“新生态”。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园区、基地建设,发挥集聚效应,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集群体系,促进各类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一是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轨道交通、智能家电等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加快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化协作紧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引导智慧园区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推出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绿色化转型示范园区等具有推广示范作用的产业载体。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生态化发展。发挥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协作体系,坚持走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发展。
(四)品牌塑造,塑强先进制造“新优势”。推动“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公共区域品牌”的品牌金字塔建设,以公共区域品牌为基础、以制造品牌为主体,做优做强终端品牌。一是强化制造品牌建设。深化制造端品牌变革,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打造符合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二是提高终端品牌影响力。强化引导企业从消费端需求出发,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打造产品质量、场景、服务、品牌的差异化,提高消费者品牌体验,实现企业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三是加快公共区域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好品山东”区域品牌体系、品牌矩阵,做好宣传推广,确保品牌的运营力、传播力、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品牌新优势。
(五)绿色提标,构建低碳发展“风向标”。坚持绿色低碳,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提升产业生产制造的绿色标准,将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绿色低碳相契合,分行业实行精细化管理。二是创建多渠道先进制造业绿色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山东省绿色发展基金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引导作用,在投入中持续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增效。三是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率先在济南、青岛、烟台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园区和绿色低碳工厂,优先构建先进制造业的绿色制造体系。
(六)圈群耦合,创建核心城市“动力源”。推动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引领基础上,构建网络型、多层次的都市圈、城市群。一是推动核心城市提升引领功能。不断强化三核城市核心竞争力跃升,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周边城市发展动能。二是加快核心城市都市圈建设。济南都市圈建设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青岛都市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创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三是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龙头作用,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王玉禄 王巧婧 刘际宁 孙建 李国芹)
记者观察丨 “请”来标杆企业,稳固“三核”格局
济南、青岛、烟台是山东发展的“三核”,这“三核”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标杆企业的带动。实际上,自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设立以来,诸如比亚迪等标杆企业、标杆项目纷纷落地这“三核”城市。未来,山东的制造业必然在攻坚提质中闯出新的道路、走向新的胜利。
三核引领,陆海统筹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明确,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
至此,山东先进制造业“三核”引领的发展布局正式确立。
济青之外,为什么选择烟台作为第三核?答案不难理解:山东是工业大省,同时还拥有长达3345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位的海岸线,拥有16处主要港湾。所以,在山东着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的背景下,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向海图强。
据测算,海运的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五分之一,所以对于制造业来说,优良的港口意味着更便宜原材料的输入,以及制造成品更廉价的输出。恰好,烟台被认为拥有全山东数一数二的港口。于是背靠便利的航运条件,烟台发展出了完善的制造业:在41个工业大门类里,烟台的工业体系涉及37个门类。
而在山东之外,东部沿海多个省份都出现了“三核”乃至“多核”发展的格局。所以,“三核”引领,既经过实践检验,也被认为是目前山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最优解”。
近年来,山东还通过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发挥上合示范区平台优势、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织密中欧班列线路等方式,加速构建陆海大通道,持续推动形成陆海统筹、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如此一来,济南与向海图强的青、烟“两核”也产生了联动。去年,黄河流域9省区进出口值突破5万亿元,山东更是将陆海统筹发展辐射到了沿黄其他省份。
目前来看,济南、青岛、烟台这“三核”定位各异、地理位置相距适中,故而未来这“三核”之间理应不会过度内卷,更会协调发展。
筑巢引凤,向“新”而行
在布局“三核”的同时,山东也在开放招引上攻坚提质:持续开展“投资山东”招商系列活动,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新的制造业投资项目。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率先在招引方面尝到了甜头——该区引入的第一个大项目,便是比亚迪项目的落地。根据协议,比亚迪在济南规划建设新能源乘用车与零部件两个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早已动工建设,涵盖了智能车辆的电器部件、车架、构件、仪器仪表、电器总成、科研厂房等各功能板块,这为济南带来了几乎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众所周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基石。令人振奋的是,青岛诞生了卡奥斯COSMOPlat这一被誉为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首创的大规模定制模式,颠覆了传统工业制造组织模式,助力平台企业实现数字化柔性生产,及时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动了先进制造业进程。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连接90万家企业,服务企业16万家,缩短企业部署周期90%,降低使用成本80%。
烟台市主动出击,尤其是烟台黄渤海新区的招商小分队,近年来频繁赴国内外招引。他们跨越日韩等国,还奔赴北京、天津、西安、深圳等多个城市,重点瞄准四类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等企业,进行精准招引,并且在氢能运输、加氢站建设、消费电子、光电及磁性材料、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目前,烟台市正对标日本东京湾、美国休斯敦、德国路德维希港等世界级化工基地,打造全球一流的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计划到2026年末,裕龙石化产业园、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园区新增投资突破4000亿元,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有学者直言,现在的招引不比以往,尤其是对于先进制造业企业,应该走出去、“请”进来,树立先进制造业的标杆,并发挥这个标杆的先进制造业引领作用。(导报记者 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