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步伐有所加快。据统计,6月底以来已有8家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亮相。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下一步,央企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焕新投入,加快新赛道、新产业布局,尤其是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的领域坚定投入,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
这样的创新联合体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动央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6月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在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等方向组织央企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三批布局后,共21家央企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的过程中,央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始创新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近年来,央企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解决一大批难题,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央企更应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通过建设创新联合体,聚集、整合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资源,分担创新投入和风险,合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如今,央企已经初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性思路、体系化布局,下一步应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央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当然,央企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既要从制度机制设计入手,完善多元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也需要企业自身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比如,加大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的支持力度,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整体优势;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采购标准,为关键核心技术落地提供初始市场,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升级;科技创新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风险性和成长性,监管机构要更好统筹创新支持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机制,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