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8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下称“前沿院”)在济南举办“厚植新质生产力 释放发展新动能”高价值成果推介会。前沿院将以本次推介会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优势催化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何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怎样让前沿科技更“接地气”、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前沿院的高价值成果转化给出了解答。
从研究室到加速商用
从研究室成果到市场中走向商用需要多长时间?前沿院的商用车紧急制动系统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产品开发,并已经应用到商用卡车上,创造了上亿元的商业价值。
欧洲联盟规定,2013年后所有在欧盟境内出厂的货车和其他重型汽车必须配备先进紧急制动系统。“卡车司机是年平均行驶里程最长的一个用车群体,每天都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运输道路上,在城市内部、高速公路乃至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同时,卡车司机也是最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的群体。”前沿院空天地一体综合智联交通系统创新中心科研人员们探讨,能否把这项技术也推广和应用到商用重卡领域。
“在商用车紧急制动系统设定的时速内,面对前方突然降速的车辆、路边突然出现的行人或车辆,亦或是占路停放的车辆、横穿马路的行人或非机动车等突发事件,在驾驶员未能采取及时制动时,制动系统将被激活并对车辆进行紧急制动。”前沿院科研人员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国内如今出台了《关于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通知》,结合商用车事故频发、车险行业高赔付的行业痛点,团队研发了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紧急制动系统可提供自动紧急制动(AEB)、前向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等多种功能的安全预警,保障人员、车辆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演示着紧急刹车装置,前沿院科研人员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在科研人员研发速度提高的同时,考虑成果转化的可能性、技术路线选择、市场应用前景等问题,前沿院也在帮助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前移。
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转化平台、企业路演等活动,科研团队让成果更快走向产业化应用。据介绍,目前紧急制动系统成果已在全国多省市部署安装,在厦门金龙、大运集团等国内一线主机厂前装量产,并跟瑞士再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头部保司合作,展开后装降低赔付的合作。
此外,依托北京理工大交通产业框架,团队同步开发了地下矿自动驾驶系统,面向《“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的政策需求,攻克了复杂场景无人驾驶技术难题,研发出井工矿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系统,该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多源融合定位、多智融合感知等领先技术。据介绍,目前前沿院凭借该成果与中煤电气合作,在陕西榆林大海则煤矿地下600米矿区实现国内首个井工矿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系统建设,树立了煤矿行业标杆;与北方矿业集团合作,在安徽冬瓜山铜矿落地了国内首个千米深金属矿山的地下铲运车协同无人驾驶场景建设,实现了从研究室到商业的“加速度”。
紧跟重大产业趋势
在高价值成果推介会现场,一款退役电池资源化再生电极材料引起了众多行业人士的关注。这项技术把“退役”的电池材料“再生”,通过梯次利用和回收提取原材料,循环再生成为新的电池。
“随着新能源车的以旧换新,作为其核心零部件的锂电池也将迎来大规模的‘退役潮’。2023年,我国退役锂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这一数字到2024年将接近80万吨。这么多锂电池都去哪儿了,又该怎么处理呢?”前沿院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科研骨干孙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新技术,“面向我国新能源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团队研发出退役锂电池智能化回收系统,提出了新型绿色溶剂载体概念,可以高效溶释电池中的有价金属离子,通过超声波、机械化学、生物酶催化等优化工艺,降低能耗、碳排放和成本,镍钴锰锂综合回收率高达98%以上。”
孙璇介绍,基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团队发明了退役电池高值化重塑再生技术,将提取的金属离子,衍生出电池级碳酸锂、磷酸铁锂、高电压钴酸锂、高镍三元等产品,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无人机、机器人等方面。
面对极端天气、应急救援等新场景,前沿院的生化防护一体化智能装备也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自主突破。据介绍,面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政策需求,前沿院团队研发了生化防护一体化智能装备,包括生化防护帐篷和自清洁负压转运隔离舱。装备具有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高效滤除功能,对细菌病毒可以实现速效长效杀灭,并且具备可靠的生物安全性。
“以前实验室数据证明了先进性,科研任务就完成了,然后就是技术转让;现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需要一个连续过程,尤其是面对国内、国际紧迫的重大产业。”前沿院从事科研多年的一位一线人员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已成为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工作者更要把目光放长远。
助推“好成果”频频涌现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山东省正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加速推动“资本”与“知本”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日,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获悉,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山东省已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通道,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
近年来,山东省科技厅推出了“山东好成果”、科技大市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转化应用,加速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此次推介会展示的高价值成果,无论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上来看,还是从应用前景、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研究实施现状上来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显著优势,必将为山东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力。”前沿院常务副院长陈雪梅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产业项目落地方面,前沿院围绕“找”“种”“育”“成”四步具体工作举措,对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山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宝立表示,针对山东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畅通、技术供需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还需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通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侧”,山东省科技厅围绕全省“十强产业”、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各地市重点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凝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指南,创新布局重大科技项目课题,集中优势创新资源,精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产出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产业所需、为产业所用。同时,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侧”,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市场作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王宝立表示,为最大限度激发山东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下一步,山东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好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强“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实现聚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