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日前,山东省海洋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下称《评估通知》)和《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通知》(下称《申报通知》),分别在“重协同”和“强龙头”两方面,对海洋产业创新体系做了部署。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方奎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山东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两类中心的不断建设完善,将强化山东海洋产业的科技赋能,着力推进海洋科技高水平创新。
明确“双中心”布局
马方奎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山东海洋多主体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中心成员单位总数一般不少于3家,主要由省内涉海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共同申报组建,主要任务是围绕全省重点海洋产业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提供支撑。
《申报通知》则明确,2024年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主体为在山东注册、在海洋产业领域内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有较强投资实力的龙头企业;要求连续三年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1亿元,近三年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还要有明确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内部组织管理架构设置合理,有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专利许可转让制度,有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等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申报通知》还对创新领域做了细分和重点推荐,共分四大领域。首先是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包括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用制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酶制剂、海洋功能食品等;第二是海洋装备,包括高端海工装备、关键海洋仪器设备、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上风电核心装备等;第三是海洋新材料,包括船舶制造材料、海洋防护材料、海洋污染治理材料等;最后则是海洋渔业,包括种质创制、深远海养殖等。
马方奎认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任务是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其建设领域主要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渔业这一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具体方向也是突出海洋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的新兴技术,创建主体一般为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的企业综合实力。
“重协同”和
“强龙头”并重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山东海洋科技不断实现突破,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
另据介绍,2023年山东推进海洋领域“四链”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累计引进培育涉海领域高层次人才213名,突破海工装备研发等97项关键核心技术。“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此外,山东还着力推进海洋科技高水平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海洋产业发展。依托崂山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计划,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装备技术也实现突破。
下一步,山东还要加快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每年实施20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评估通知》和《申报通知》的印发,继而不断建设、完善以上述两类中心为框架的众多创新高地,则被认为是山东省在海洋领域最新的创新举措。
马文奎表示,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注重多主体、多领域、多模式的协同创新,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则更注重强龙头、新领域、新技术的示范引领,二者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同时,二者都是山东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均需要创建主体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包括研发团队、技术储备和研发投入等,都必须达到相关要求。
“随着中心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山东将以海洋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