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山东绵长的海岸线上,海蓝与绿碳交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蓝碳,即海洋碳汇,呈现出风生水起之势。
近日,山东威海荣成海洋发展集团(下称“荣成海发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携手,通过竞标获得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海草床修复工程建设资格,标志着又一个蓝碳项目落地。新“蓝”海如何变成真金白银?前景几何?
碳封存生态系统让海洋生物栖息
按照计划,荣成海发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在荣成桑沟湾海区修复鳗草500亩,项目总投资超5000万元。这也是荣成海发集团争取的第二个重大海草床修复工程项目。
图为威海桑沟湾,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去年获得国家级“美丽海湾”称号。
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碳封存生态系统之一。海草床能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觅食、产卵和育幼等场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荣成海发集团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及修复项目建设,现已成为当地海洋生态建设的主力军。今年7月份,荣成海发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承接了威海荣成市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项目计划在3年时间内于桑沟湾海区修复鳗草500亩,项目总经费为3598万元,且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全额支持。
荣成海发集团计划打造海洋碳汇经济全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生态型海洋育苗、养殖产业,培育和壮大以“减排增汇”为核心的海洋牧场、海洋生态旅游、休闲渔业、碳汇技术服务等蓝碳产业。
截至目前,荣成海发集团规划建设的万亩海洋牧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这一项目将依托荣成院夼渔港合作开发海上休闲旅游与海洋牧场综合项目,挖掘荣成市山海文旅资源。同时,为推动威海市海水育苗产业整合与示范引领,该公司还计划在成山镇建设一处现代海洋苗种繁育基地,项目占地约250亩,育苗水体8万立方米。这些举措将实现海洋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共生。
70万亩湿地预计年蓝碳交易1200万元
蓝碳不止潜在深海。滨海湿地是由沿海盐沼湿地和红树林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亦是固存蓝碳的宝藏区域。经济导报记者从柏能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柏能新能源公司”)官微获悉,7月15日,山东黄蓝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该公司就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减排与碳汇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碳汇资源进行核算、开发、管理和交易,争取年内完成交易预售,2025年10月底之前完成湿地开发交易全流程。
该项目将全面梳理湿地资源,并进行分类管理,在湿地碳资源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与专业的碳资产开发机构合作,形成前期零投资和短周期的开发模式,确立标准化的开发、交易流程,打造全国湿地碳汇开发示范基地。根据实地勘测,首期拟选取修复成果明显、生物多样性优良的70万亩湿地作为项目开发的实际面积,预计可实现年交易额1200万元。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静表示,相信此次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减排与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会对整个国际市场的蓝碳开发及探索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带动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反哺湿地建设,反哺生物多样性的改造,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经济导报记者从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总面积约157.10平方千米,以柽柳、芦苇和盐地碱蓬为主要植被。根据初步计算,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达44万余吨,黄河三角洲自然盐沼湿地年均碳汇能力超过3万吨,特别是柽柳具有很强的耐盐、抗旱、耐淹的生物学特征,广泛分布在内陆盐碱地和我国北方滨海湿地、滩涂。
柏能新能源公司执行董事张鹏表示,此次蓝碳项目的合作不仅代表了技术和行业的最前沿,还承载着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的重要使命。航空、石油和制造领域一直是世界经济的支柱,该项目有望为这些关键行业提供持久的、高度创新的解决方案。柏能新能源公司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行业领袖共同合作,携手塑造一个更具创新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威海领跑 多市探路
碳汇交易是实现蓝碳生态产品价值的主要方式。7月底出炉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碳排放交易市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认为,“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
在威海南海新区海岸带,火焰般跳动的碱蓬、翠浪般翻涌的柽柳,绘成一幅壮观的生态美景。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市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碳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太平洋学会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分会会长赵明波,亲手“种”下了这样的美景。香水河海岸带生态修复示范基地、蓝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东浪暖蓝碳小镇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利用基地、盐生植物种质资源(文登泽库)繁育与开发利用基地、海阳核电温排水区实验基地等总面积约4500亩的基地接踵建成,且围绕盐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与开发开展研究。赵明波和团队选育了近20种耐盐碱高效固碳品种,修复岸堤、湿地约26万平方米。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威海的蓝碳研究走在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前列。
来自威海市海洋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威海全市贝藻类养殖产量约209万吨,相当于储碳15.27万吨;全市盐地碱蓬湿地面积达到8200余亩,储碳7000余吨;荣成农商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天鹅湖海草床碳汇量338.7万吨,用于实现营业网点碳中和;全市海草年育苗能力超过2000万株,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全市海草床7000亩,储碳6.48万吨;累计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蓝色海湾”等53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在全国率先发放总额2000万的“海洋碳汇贷”;落地国内首款商业性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合同”,该险种以海草床碳汇富余价值(包括固碳经济价值和修复成本等)作为补偿依据,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事件为保险责任,充分保障海草床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丛永平介绍,海洋碳汇保险和贷款的目的,一个是保障固碳效果,一个是将固碳效果转化为资金。这些创新贷款与险种的开发应用,是碳汇价值多元转化的金融尝试,对扩大海洋资源利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推动山东省海洋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我们正在为更多涉海企业申请‘海洋碳汇贷’提供碳汇计量与评估报告,让蓝碳由‘价’变‘有价’的路径更加清晰。”丛永平说。
不只威海和东营,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烟台、潍坊等山东多市都在借助海洋生态资源优势力推蓝碳经济,探索蓝碳交易平台和蓝碳金融产品,提升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山东《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推进全省海洋碳汇资源、碳储量、碳汇量和增汇潜力调查评估,积极探索蓝碳产业发展的山东经验。”政策支持、沿海城市探路,山东蓝碳经济加速走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