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夕,水发燃气(603318.SH)披露,公司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山东胜动燃气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胜动燃气”)100%股权,交易价款为3.46亿元,收购资金为公司自有及自筹资金。本次交易完成后,胜动燃气将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通过收购胜动燃气100%股权,公司能够补齐分布式能源板块业务短板、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与胜动燃气的收入协同、业务协同及经营协同效应,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水发燃气方面表示。
构成关联交易
胜动燃气是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胜动集团”)旗下专注于可燃气体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分布式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主要从事可燃气体综合利用业务,具体包括为煤矿企业提供低浓度瓦斯发电运维服务、发电设备租赁与销售、合作建站等业务。
截至目前,胜动燃气共运行各类发电站54座,机组总数量408台,装机总规模282.2MW。其中,合作电站10座,机组数量79台,装机规模52.6MW;保运电站44座,机组数量329台,装机规模229.6MW。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胜动集团的控股股东东营胜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胜动合伙”)是水发燃气持有29.9252%出资比例的联营企业,同时,胜动合伙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水发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燃气集团”),燃气集团为水发燃气间接控股股东水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因此胜动集团属于水发燃气关联方。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水发燃气与胜动集团在产权、资产、业务、债权债务、人员等方面相互独立。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度,胜动燃气营业收入为1.27亿元,净利润为2712.90万元;2024年1月至3月,公司营业收入为3515.09万元,净利润为443.96万元。
在水发燃气看来,通过收购胜动燃气100%股权,公司可充分发挥与胜动燃气的协同效应。
据水发燃气方面介绍,公司在天然气领域拥有广泛的资源网络和深厚的行业经验,收购胜动燃气后,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在天然气市场的优势,引导胜动燃气从原有的煤矿企业低浓度瓦斯发电服务向天然气发电或城镇燃气运营领域进一步拓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为公司带来利润增长;公司与胜动燃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业务模式高度相似,具备坚实的合作基础。收购胜动燃气后,公司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同时借鉴胜动燃气在低浓度瓦斯电站运营和节能服务方面的丰富经验,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公司与胜动燃气在各自领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人才,所承接的项目存在一定重合性,因此能够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通过共享项目信息和资源,双方可实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高效协同和无缝衔接,提高项目整体效益和客户满意度。同时,双方共享管理经验,可以优化项目运营流程,进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溢价收购“物有所值”
水发燃气此番收购,属于溢价收购。胜动燃气截至评估基准日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22亿元,评估后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3.46亿元(交易价款也为3.46亿元),评估增值2.24亿元,增值率183.97%。
作为交易对手方,胜动集团承诺,胜动燃气在2024年、2025年、2026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647.27万元、2877.51万元和3049.59万元,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8574.3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收购胜动燃气100%股权后,水发燃气新增可燃气体综合利用发电服务业务,这与胜动集团下属公司部分业务存在重合,但胜动集团下属公司的相关电站业务均已委托给胜动燃气运营管理。水发燃气坦言,本次交易可能面临标的公司估值风险、盈利能力波动风险、盈利预测风险等;交易完成后,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整合风险、协同效应无法充分发挥等风险。
水发燃气是一家以城市燃气、LNG业务、综合能源为核心主业的燃气企业。自2019年重组以来,水发燃气由民营上市公司变为山东省国资委控制的国有上市公司。易主之后,水发燃气持续开拓上下游业务,目前已经完成了从上游液化天然气生产,到中游燃气装备为主的高端制造,再到下游燃气应用领域的分布式能源和城镇燃气供应的全产业链布局。
财务数据显示,水发燃气盈利能力稳定。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10亿元,同比下降24.09%;净利润为4395.60万元,同比增长15.10%;扣非净利润为4414.99万元,同比增长32.18%。
水发燃气的前身是派思股份,2019年,公司易主水发众兴集团,随即进行了系列产业布局,公司经营业绩因此持续增长。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21亿元,2023年为32.01亿元。2020年至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24亿元、0.41亿元、0.45亿元和0.72亿元,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水发燃气此番通过外延式收购,可以完善产业布局、提升盈利能力,此次溢价收购可谓物有所值。该公司与胜动燃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业务模式高度相似,通过收购,能够达到补短板、高效协同等目的。”华北地区一家券商的业务经理郝庆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