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1月14日在济南召开的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要重点做到“十个聚力攻坚”。
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聚力攻坚。谋划好综合立体交通网2025年、“十五五”和2035年中长期“三张图”。全年完成投资2500亿元。加快推进雄商、津潍、济滨、济枣、潍宿及青岛连接线等6条在建高铁建设,开工董家口至五莲铁路及胶新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及4条铁路专用线。提速推进34个高速公路续建项目,新开工2个、力争通车15个高速公路项目,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300公里。实施普通国省道养护工程2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加快推进日照港转型升级等项目,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700万吨,全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1亿吨。年底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500公里,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6亿吨。加快小清河航运市场培育。加快建设济南机场二期,年内建成枣庄机场,力争开工建设聊城机场。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20公里。
在提高交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聚力攻坚。着力做好助企攀登、升规纳统,重点对规上企业、接近升规标准的“准规上”企业以及基础较好的成长型“幼苗”企业等,加强培育扶持,引导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加快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上聚力攻坚。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方案和五年行动计划。完成智慧高速公路等部试点任务验收,加快推进2024年以来新获批的17项试点任务。对标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试点工作,高标准推进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智慧数字物流、内河航运、海河联运等工作。
在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上聚力攻坚。以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为龙头引领,努力打造连接沿黄城市群、东联日韩、西接亚欧的沿黄陆海大通道。支持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济宁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全年新增10条外贸航线、4个内陆港。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在深化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上聚力攻坚。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年内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持续推动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扩面提质,实现县级客货邮业务全覆盖。
在培育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上聚力攻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动山东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和通用航空产业重要集聚区。加快“氢能高速”“氢能港口”建设,扩大“零碳服务区”、边坡光伏等应用。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应用,推动营运船舶等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
在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上聚力攻坚。加快建设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促进全省交通运输市场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深化拓展“信用交通省”和“信用交通市”建设成果。深化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此外,将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建设上聚力攻坚、在持续深化行业党建上聚力攻坚、在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上聚力攻坚。
2024年是山东交通运输发展极为重要、非同寻常的一年:
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全面提速。全年综合交通投资完成3252亿元。日兰高铁全线贯通,潍烟高铁开通运营,高速铁路里程达到3047公里,居全国第一位。临淄至临沂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到8755公里,六车道及以上占比提升到40%。青岛港董家口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等建成投产,沿海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总数达到394个。新增内陆港10个,总数达到51个。济宁以南全线达到二级航道通航条件。小清河复航工程开启河海直达模式。烟台机场二期转场运营,民用机场数量10个。通用机场总数达到22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2条、超过450公里。
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500万标箱;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沿海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420万标箱,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青岛入选第三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国际航空执行货运航线24条;海上外贸集装箱航线总数260条。山东中欧班列运营国际线路56条、通达27个国家,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货值超1100亿元。国际公路运输持证人(TIR)达到44家,企业数和发运量均居全国第一。
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省政府印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低空经济开局起势。成功申报智能建造装备关键技术与系统、公路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2个省重点实验室。内河船舶防污染实现全链条智慧监管。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区”,高速公路路域光伏发电总装机量达到600兆瓦,居全国第一位。
此外,通过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7570公里。全年建成旅游公路1370公里,锦绣五莲·齐鲁风情5号路等3个项目获评全国第二批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实习生 禚亦秋 李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