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很多银行短信推荐消费贷,听起来消费贷利率比之前又降低了一些。”曾使用过消费贷的邱涵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当时我用的是中行的随心智贷,借款20万,年利率是3.5%。”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春节临近,各大商业银行轮番开启消费贷“花式”营销,而且利率也越来越“卷”,部分银行最低利率降至“2”字头,但想要拿到“最低”利率,还需看客户本身征信情况。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3.08%,环比下跌1BP,同比下降28BP。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下调有助于带动消费类信贷需求,但消费者消费时也要注意杠杆,适度消费。
消费贷利率走低
“朋友给我推荐了招行闪电贷,说是申请优惠券年利率最低可以降到2.78%。”在济南买房后正准备装修的梁女士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因为急着装修入住,正为装修款发愁,“假如贷款20万元,3年利息大概只要不到一万元。”
经济导报记者来到招商银行济南一家营业网点咨询闪电贷,“需要有一张招行借记卡,具体额度可以在App上测一下,线上申请额度最高是20万元,线上提交资料线下审批最高额度是30万元。目前最低利率为2.78%,这也是近期最低的利率,往后的话不好说。如果您的招贷分能达到一万七,大概率就可以享受这个优惠利率。”该网点工作人员表示。
“建易贷目前优惠后一年的利率为3.0%,三年利率为3.1%,这是近期最低利率。我们行一般1月到3月会有活动,这时候利率也低,您可以先申请下额度,等需要时使用即可。”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回复记者咨询时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后发现,目前,国有四大行的消费贷产品年利率普遍在3%以上。其中,工商银行融e借额度最高30万元、年利率最低3.5%;农业银行网捷贷额度最高20万元,年利率最低可执行3.1%;中国银行随心智贷额度最高30万元,年利率最低3.1%。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消费贷贷款利率因人而异,最低利率有一定门槛和条件,并非所有人都能申请到。
“目前,我们行消费贷第一季度有相应的优惠券,具体贷款额度、利率是多少要看个人情况。如果是事业单位人员、公积金缴费基数在6000左右,可申请到消费贷利率3%左右。”齐鲁银行姚家支行工作人员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每个人可申请利率不同,但贷款额度相同实际算下来利息不会相差很多。
面对经济导报记者的咨询,建设银行济南舜井支行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贷种类很多,如果是公职人员或者正式职业,是收入稳定的相对优质客户群体,产品利率更低一些。”北京银行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京e贷’产品最低利率为2.78%,需要我们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后,在系统中给符合要求的客户单独发放利率券。”
背后是同业竞争
对于银行消费贷“卷”利率、“卷”额度,有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伊始,银行迎来“开门红”阶段,采取“以量补价”的模式降低消费贷门槛。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3.08%,环比下跌1BP,同比下降28BP。
“随着春节临近,不少民众开始置办年货、计划返乡探亲或外出旅游,消费信贷需求也逐渐走强。为了吸引客户,拓展消费贷市场,部分银行新一轮优惠蜂拥而至,最低利率已探至2.78%到2.88%。同时,也有部分银行为了资金回笼、控制风险可能减少消费贷投放规模,从而导致利率上升。”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央行先后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全方位扩内需,助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金融管理部门正持续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近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市场,为银行降低消费贷利率提供了政策空间,引导银行降低利率刺激客户消费需求。”山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吴琼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此之外,对于银行来说,发力消费贷除了政策刺激的因素,更多是基于净息差下行带来的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环比减少0.01个百分点,同比减少0.16个百分点。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收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净息差收窄意味着银行收入压力增大。因此,消费贷成为银行当下的重要发力方向。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鹏飞表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2025年消费贷仍然是银行重点发力的业务。但在此过程中,银行需要做好客户的准入工作,满足客户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同时要维护好良好的市场秩序,做好风险管理。”
对于消费贷市场火热,吴琼提醒消费者,要注意贷款用途务必合规,仔细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要理性评估自身还款能力,结合自身经济收入、日常开销情况确定好贷款金额,避免过大的还款压力影响正常生活。消费者应选择正规银行或金融机构办理贷款,防止上当受骗。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杨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