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求实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5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提出,“完善‘科融信’综合服务机制,扩大‘拨投贷’‘先投后股’试点,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宏全委员对科技保险“扩面”更有信心。
“去年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了要健全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业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有助于促进我省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壮大‘蓄势赋能。’”王宏全委员表示。
科技保险待“扩面”
2025年山东省科技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居全国第四;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居全国第三;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这对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大需求。
王宏全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科技保险市场推广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匹配,目前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
保险密度和深度仍须提高。山东保费规模全国排名第三(财险排名第四),但保险深度4.47%,全国排名16(财险1.18%,排名21);保险密度3539元,全国排名14(财险933元,排名17),与山东经济大省地位不相匹配。
“两器”“两核”作用亟待强化。立足“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定位,山东在扩大重点领域保险覆盖面上仍需加强。目前,制约科技保险落地的瓶颈是科技企业与保险公司有效沟通和产业转化不足,险种针对性和多样性还不够。“一方面,科技企业缺乏对保险产品的了解,在保险产品选择等方面处于被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缺少科技企业风险损失的统计数据,导致一些科技保险产品不可保、不可赔。”王宏全委员直言。
“要加快出台让科技保险落地山东、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兜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王宏全委员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应搭建“科技—产业—保险”平台
青岛一家生产新型环保设备的企业在设备推向市场初期因客户对新设备性能存疑面临销售难题,中国人寿财险青岛市分公司的首台(套)保险让这家企业有了底气,企业为购买方提供风险保障,设备销量大增,这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也加快了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保险让更多创新力量敢于迈出大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保险公司可防范风险、帮助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技术帮助,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案。
2024年7月,全国首家蓝色保险发展中心暨海洋数据研究院在威海市成立,这是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融入国家战略大局,深耕海洋保险领域,为海洋强省保驾护航的探索之举。“借助科技力量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蓝色保险发展中心暨海洋数据研究院重点直面海洋经济领域的各类风险挑战,加强风险管理与防控能力,丰富海洋保险产品矩阵,提升保险供给与创新水平。”王宏全委员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12月6日印发《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及,“推动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优化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丰富研发、中试、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领域保险供给”。
王宏全委员建议,推动科技保险在山东快速“扩围”,除了要构建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科技保险机制,还要进一步加强保险机构与科技企业的深度融合,搭建“科技-产业-保险”平台,即由政府指导,以平台为窗口,组建跨行业的风控专家团队,推动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持续对话,开发设计该产业链的专属保险方案,持续推动行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可以参考借鉴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模式,由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在某一产业链中建立起‘科技—产业—保险’平台运作模式。”王宏全委员表示,“山东也可以参考借鉴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模式,搭建涵盖保险科技产业园、保险研究院、保险平台、保险论坛等于一体的科技保险产业生态。”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