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的“靴子”落地。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的通知。
《行动方案》明确,坚持全方位对接、多领域合作、深层次协同,聚力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协同发展能级,到2027年,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便捷交通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纵深推进,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持续完善,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实施,跨区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认为,“山东北接京津冀,南接长三角,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地理优势,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的资源禀赋各不同,但两大区域的科创资源都十分丰厚。对山东而言,对接这两大区域,有助于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所以说,《行动方案》的推出十分有必要。”
《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协同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协同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在这之前,山东16市主动发力,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对接会等方式,与京津冀、长三角已经有了密切对接,亦有不少资本和项目通过这种方式,落地山东。“《行动方案》从山东省整体进行系统部署,有利于在已有区域合作的成果之上,继续总结经验、探索全方位对接的路径。”董彦岭认为,下一步的重点,在于能否抓住关键的问题,比如对接上海金融资本市场的优势,放大山东产业发展大省优势,实现双向辐射。“落实《行动方案》,建议在政策创新上‘放大招’,比如,营商环境上深度对接长三角,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打造民营经济实现长远发展的广阔空间。”董彦岭表示。
上述重点任务,将落实在具体项目中,比如,积极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北京大学—万华化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山东半岛、中关村、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交流合作;鼓励京津冀、长三角各类资本、机构采取委托管理、租借、投资合作等方式共建园区,等等。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不少项目酝酿已久。比如,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由鲁豫两省“抱团”,发挥创新集聚效应,既能发挥两省的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也能带动北方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竞争力。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