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债务融资工具有望在山东进一步落地。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市委金融办、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助推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围绕扩大绿色投融资市场规模、开展绿色金融先行探索等5个方面,提出了16项举措,其中明确,探索发行转型债券、蓝色债券、气候主题债券等创新债务融资工具,大力发展绿色资本市场。
经济导报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山东能源集团、青岛水务集团、青岛国信集团等在内的多家鲁企在蓝色债券发行方面表现活跃,已陆续“尝鲜”发行了多只蓝色债券。对此,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融资研究所所长迟泓表示,从资金收益角度看,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治理和海洋“碳中和”项目有回收周期长、盈利不够稳定的特性,因此资金供应往往不够稳定。“蓝色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限定了募集资金用途,发行蓝色债券可以聚合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三类项目中,并切实保证资金供应的稳定性。”她说。
融资需求激增
作为绿色债券的分支,蓝色债券专门用于支持海洋治理与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投融资活动。它通过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以支持对海洋有积极作用的环境、经济和气候效益影响的项目,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青岛金融机构对蓝色债券并不陌生。近两年来,青岛当地已举行了两场蓝色债券路演活动,引发沿海省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海洋领域驻青金融机构的关注。
自然资源部官微显示,去年12月5日,由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的“蓝色债券、海洋中小企业及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青岛站)”举行。这场活动上,沿海省市9家海洋中小企业和科创团队向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进行了现场路演,涉及海洋装备、海洋电力、海洋生物、生态修复等产业,对接融资需求超过了7.4亿元。蓝色债券的融资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部署,主办方将继续组织蓝色债券等系列投融资路演活动,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项目、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共享蓝色金融发展机遇,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评估咨询机构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国内碳中和/蓝色债券市场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累计发行32只蓝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309.90亿元,占整体绿色债券同期发行数量及规模比例为1.47%和0.96%,相较2023年末累计同期占比(1.59%、0.68%),发行数量下降0.12个百分点,发行规模上升0.28个百分点。

2024年,国内共计发行蓝色债券5只,与2023年发行数量相同;发行规模总计137.27亿元,较2023年上升519.45%。蓝色债券的发行数量及规模占2024年绿色债券比例分别为1.05%、0.33%,较2023年发行数量基本持平,发行规模上升0.06个百分点。


从发行区域来看,蓝色债券由于自身募集资金投向的特殊性,发行省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各省份发行数量较为分散。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发行数量上,山东省、北京市累计蓝色债券发行数量相同且最多(5只,占比15.63%);发行规模上,北京市的蓝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了41.35%,连续居各省份蓝色债券累计发行数量、发行规模的首位。
国企“走在前”
根据“2024年国内碳中和/蓝色债券市场年报”数据,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控股企业仍为发行蓝色债券的中坚力量,累计发行的蓝色债券中,96.88%的发行主体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蓝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占总发行规模的99.68%。其中,2024年所发行蓝色债券中,60.00%的发行主体为国有控股企业,所发行的蓝色债券规模占本年度总发行规模的95.92%。

从山东来看,经济导报记者梳理发现,山东能源集团、青岛水务集团、青岛国信集团都已“尝鲜”发行蓝色债券。
2024年4月,青岛水务集团发行3年期2.6亿元蓝色债券。这是全国首单“蓝色+科创”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海水淡化项目,形成20万立方米/日的淡水产能。这也是继2020年青岛水务集团发行境内首单蓝色债券后,再次通过债券创新优化城市供水结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青岛水务集团俯瞰图
2024年7月,青岛国信集团成功发行定价1.5亿美元3年期境外蓝色债券,票息率6.1%。这是山东省首笔境外蓝色债券,创国内同架构美元非金债券最低利率纪录。资金专项用于可持续海洋经济项目,包括海洋污染防治、生物资源管理等,助力青岛海洋发展战略。
2024年9月,山东能源集团成功发行5亿美元5年期蓝色可交换债券。这是全球首笔蓝色可交换债券,标的股票为兖矿能源H股(01171.HK),换股溢价率35%创港股新高,发行收益率3.50%,吸引了超过45家国际投资者参与。
这些“国字头”企业,紧扣海洋强国与“双碳”战略,在蓝色债券发行中引入了投资者,大幅提升了融资能力,拓宽了融资渠道,推动山东海洋经济绿色转型。
不过,为了更好发挥蓝色债券的作用,迟泓建议,海洋类企业应当深化蓝色债券应用研究,前期加强项目策划,确保项目的建设内容符合蓝色债券要求;中期加强债券发行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确保债券资金高效投入到建设项目中。

蓝色债券为海洋产业项目提供多维度支持
蓝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在海洋领域的延伸,通过创新融资机制为海洋产业项目提供了多维度支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短缺。蓝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有效解决了海洋产业项目因长周期、高风险导致的融资难题。
引导资金精准投向海洋可持续发展领域。蓝色债券的募集资金需专项用于具有环境效益的海洋项目,例如海洋生态修复、绿色船舶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蓝色债券通过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推动海洋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显示,蓝色债券的发行可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清洁生产技术,进而推动海洋产业从传统捕捞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管理。发行蓝色债券的企业需遵循严格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例如定期披露项目生态效益。此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公信力,还通过保险、政府引导基金等工具分散风险。
推动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展。我国通过政策引导(如《关于推进企业发行蓝色债券的指导意见》)和区域性试点(深圳、湛江的蓝色金融文件),逐步构建蓝色债券标准体系,促进市场规范化。
总之,蓝色债券通过资金注入、技术赋能、风险分担和政策协同,成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债券认证标准、完善海洋资产权属法规,并拓展国际合作,以释放更大潜力。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