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布局迎来新进展,由山东能源集团与淄博市淄川区政府合作建设的钙基新材料产业园正在全速推进中。
据了解,作为山东首个钙基新材料产业园,该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91公顷,规划投资78亿元,重点布局钙基新材料、循环经济、数字化和“碳中和”三大产业链。目前,该产业园区研发中心综合楼、变配电室都已封顶,项目进入快速建设期,预计今年9月份进入联合试运转,年底出产品。
以此为契机,山东能源集团在钙基新材料板块的全产业链打通。
能“吃”的石头 一吨可卖1万元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生产线项目已开工,它是上述山东首个钙基新材料产业园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山东能源集团新材料板块创新发展的“主攻手”,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承载着推动山东能源集团钙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使命。
石灰石其貌不扬,但是升级之后却可以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能“吃”的石头。经检测,龙泉镇柳泉石矿开采出的石灰石质量好,氧化钙含量最高可达54%,在江北地区首屈一指,储量高达9000万吨。
“若是仅出产骨料,价格约在100元/吨,但如果加工成纳米碳酸钙等高端钙基新材料可升至每吨上千元,有的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可达到1万元/吨。”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纳米碳酸钙作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应用场景广泛的钙基新材料和国家战略新兴材料,通常是指粒径100nm(纳米)以下的纳米级碳酸钙粉体材料。纳米碳酸钙等高端钙基新材料虽然售价高,但优质碳酸钙产品在山东市场上却是稀缺品。主要由于山东石灰石资源大都氧化钙含量较低且有害物质较高,不适合生产优质的碳酸钙产品,企业多通过国外进口或者购买广西等国内生产大省的原料来解决。
上述项目实现大量生产纳米碳酸钙后,这些钙基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30多个行业领域、2000多个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项目一期总投资5亿元,建成后将是省内最大的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年可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通过延链向下招引密封胶、高端钙塑制品等项目,可拉动产值增加10亿元以上,对淄博市乃至全省新材料及绿色建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大意义。”上述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
规划布局“双碳”业务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还以建设产业园为契机规划布局了“双碳”业务,为未来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领先优势。
其通过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合作研发“双碳”平台,对生产环节碳排放实现全过程管控,完成碳盘查、产品碳足迹、减碳项目的数值核算及履约管理,为产业绿色发展做好了数据分析支撑。该平台还链通了德国TUV体系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以对产品碳足迹进行核算,并能够出具欧盟认可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报告,使产品拿到了国际市场“通行证”。
据了解,定位全国首个“碳链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向其他企业输出碳足迹认证报告,目前已服务60余家企业,形成50种产品碳足迹数字化模型。还首创了氢、氨、煤炭水泥原料混合燃烧技术,入围全国建材行业首批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已完成分解炉6%替代燃煤验证,实现了水泥行业氢能利用“零”的突破。
据透露,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拟借助绿色低碳发展的优势把所有的资源“吃干榨净、颗粒归仓”,把废石废料全部消纳,把产生的蒸汽、余热等供应给其他产业项目,实现循环应用。同时,从二氧化碳的排放管理到智能化的配套,在其原来双碳数字化产品化基础上延伸到纳米碳酸钙等重点项目上,保证项目建成即标杆、投产即达效。
形成国企产业链竞争力
事实上,钙基新材料产业是山东能源集团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布局的重要部分,是其在新材料领域的高端布局产业。山东能源聚焦打造一流、国际领先的“四化”(高端化、生态化、智能化、集约化)、“四零”(零购电、零排碳、零排废、零化石能源)园区,建成省内首个钙基新材料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和国家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山东国有企业体量大、分布广,是全省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省属企业多为龙头、“链主”企业,一个大项目就能牵引产业链上下游数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迭代升级,实现优势产业集群能级的整体跃升。
目前,浪潮集团、潍柴动力、山东钢铁、华鲁恒升等多家省属企业已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高端化工等标志性产业链中担任了“链主”企业,并明显带动了上下游协同发展。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提出,通过并购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将进一步推动国资央企的资源向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新兴产业集中,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山东省属企业正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2024年,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由2023年底的15.7%提升至18.9%,提升3.2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了2025年底达到18%的目标。
“目前,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深度调整。提高国企重组效益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竞争力,这是国企兼并重组的目标,也是重要着力点。”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企研究专家李锦说。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