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月11日高调推出“京东外卖”后,京东App近日又上线“国内打车服务”,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即可跳转至第三方小程序“易企出行”,覆盖实时叫车、预约、接送机等场景,接入曹操出行、阳光出行、首汽约车等十余家网约车平台。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京东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又一次关键落子,试图通过“聚合模式”低门槛切入市场,同时为构建“超级App”生态积累场景数据与用户黏性。

与滴滴、嘀嗒等自营网约车平台不同,京东此次并未直接下场运营,而是以第三方服务商“易企出行”为跳板,整合多方运力资源。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无需承担车辆、司机管理等资产成本,仅需提供流量入口即可快速覆盖全国市场。
有观察人士表示,若京东决定独立运营网约车业务,需自建技术团队开发供应商接口,但现阶段通过聚合模式试水,既降低了试错成本,也为未来战略调整保留灵活性。京东的核心目标并非短期盈利,而是通过试水评估用户需求与市场反应,同时探索电商流量与出行场景的协同效应。例如,用户在京东购物后可直接预约配送或打车服务,形成“商品+服务”闭环。
当前,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已被美团、阿里、滴滴等巨头瓜分,京东作为后来者,选择以差异化策略破局。在外卖业务中,京东以“零佣金”吸引高端餐饮商家,强调品质与食品安全;在网约车领域,则通过聚合模式避免与滴滴等正面竞争,转而依托电商用户基础实现流量转化。
然而,京东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一方面,聚合模式下,平台对运力资源的控制力较弱,服务质量依赖第三方供应商,且部分合作方被动接入京东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用户习惯的迁移需要时间,尤其在网约车领域,部分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已有成熟平台。
京东接连上线外卖与打车功能,已清晰传递出加码本地生活的信号。短期看,聚合模式是低风险的试水;长期看,京东需在技术、运力管理与生态协同上持续投入,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市场而言,京东能否将电商基因成功嫁接至服务领域,将决定其“超级App”故事的成色。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