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企业对到境外融资的需求持续攀升。近年来,伴随A股IPO节奏的阶段性调整,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的提高,以及科创板科技属性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A股上市企业数量显著减少。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出海正逐渐成为热潮。
港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2025年已有9家企业成功在港股上市。在提交上市申请的59家企业中,5家已进入招股阶段,1家为转板申请。若将2024年提交申请的企业一并纳入统计,今年港股待上市企业数量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Wind
美国市场同样备受中国企业青睐。据搜狐网消息,2024年共有68家境内企业成功登陆美股市场。从上市方式来看,其中62家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实现上市,5家企业采用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方式,另有1家企业通过OTC转板上市。
境外上市对企业而言具有诸多吸引力。一方面,境外上市门槛相对灵活,尤其对于高科技、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企业,即便暂时处于亏损状态,只要具备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增长预期,依然有机会上市。另一方面,境外资本市场资金规模庞大,企业上市后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大大提升融资成功的概率与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境外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较为活跃,投资者除了通过股票二级市场交易实现退出外,还可通过企业被并购、私有化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退出,多元化的退出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企业的上市融资。
不过,申请境外上市的企业需要同时满足境内外双方的严格监管。根据《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国家法规禁止上市融资的企业、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企业、公司实控人或控股股东近3年内存在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刑事犯罪,以及被依法立案调查或股权存在重大纠纷的企业,均禁止境外上市。
上周,证监会对6家企业出具了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从证监会要求补充的材料内容来看,监管层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发行人境内股权架构的合理性、企业信息保护及数据安全措施,以及发行人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
以拟在美股市场上市的巨龙控股为例,证监会就公司股权架构搭建及返程并购的合规性、历史沿革、运营实体、业务经营、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等5个方面,要求公司提供补充材料。这表明公司在招股书中未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明,也凸显了监管层对企业上市申请审核的严格程度。
同样申请美股上市的威美控股,证监会则要求其说明前次备案通知书出具12个月内未完成境外发行上市的情况及原因,以及前次备案时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见习记者 赵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