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公司
千禾味业增长“失速”背后 “零添加”概念红利消退
来源:大众报业·经济导报   加入时间:2025-2-28 14:57:42  

千禾味业(603027.SH)日前披露的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在“零添加” 概念红利消退的背景下,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千禾味业业绩下滑的根源在于“零添加”红利的消退和海天味业的强势阻击。在整个行业全面推行 “零添加” 的趋势下,这一特性已成为 “标配”,不再具有独特性,难以再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在当前调味品市场存量竞争、产能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企业单纯依靠渠道扩张和产能提升,很难实现质的突破。

成为调味品行业一匹“黑马”

财报显示,千禾味业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2.88亿元,同比下降1.85%;归母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下滑9.19% 。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6.99亿元,同比下滑12.63%;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22.58%。从产品类别来看,作为营收主力的酱油产品,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为14.35亿元,同比下滑2.44%;食醋销售额为2.87亿元,同比下滑10.41%。

千禾味业主打“零添加”概念。在2022年底调味品行业“添加剂双标”风波动荡之时,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概念,业绩实现强势增长,成为调味品行业的一匹“黑马”。资料显示,2022年,海天味业酱油产品被曝出国内食品标签显示含食品添加剂,而在日本售卖的海天酱油却未有标注,相关话题引发争议。

在这一背景下,千禾味业的业绩也实现了空前增长——2023年度实现营收32.07亿元,同比增加31.62%;实现净利润5.30亿元,同比增加54.22%。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零添加”不再是千禾味业独有的优势。众多调味品企业纷纷布局“零添加”赛道,海天味业、加加食品、中炬高新、李锦记等企业均推出相关新品。以海天味业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3.99亿元,同比增长9.38%;净利润48.15亿元,同比增长11.23%。在“添加剂双标”风波后,海天味业全面发力“零添加”,并迅速推动相关产品下沉至三线以下市场,这对千禾味业的渠道下沉造成了阻碍。

在“零添加”概念红利消退后,面对海天味业等对手的强势竞争,千禾味业的业绩增速放缓,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迎来“双降”。

面对业绩下滑,千禾味业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持续扩充经销商数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生产线建设。此外,自2024年6月以来,千禾味业推出多款新品,试图通过多元化发展打开市场。在“零添加” 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千禾味业能否通过多元化和渠道拓展实现业绩的回升,还有待时间检验。

“零添加”概念争议犹存

在张戟看来,单纯的渠道优化和推新品并不能保障千禾味业实现高速增长。过去,千禾味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来源于对“零添加”产品的战略前瞻性和提前布局,而如今,千禾味业还没有对第二增长曲线进行提前布局,仅靠战术动作是难以很快重回高增长之路的。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千禾味业提出“零添加”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产品。同时,千禾味业围绕 “零添加” 进行了大量商标申请动作。2018年至2020年间,其成功注册了“千禾零”“千禾零加”“千禾0”“千禾0+”等多个商标,但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 字样的商标却未获通过。按照商标法规定,申请注册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商标,如零缺陷、零添加等都会被驳回 。

此外,品牌方与消费者对“零添加”的认知存在误差,也使得“零添加”概念的争议一直存在。有消费者表示,原本冲着“零添加”去购买产品,后来得知“千禾0”只是商标,因此对产品真实的添加剂情况产生了怀疑。还有消费者发现,千禾味业部分产品与其 “零添加” 定位不符。比如,千禾味业的白灼汁产品含有相关添加剂,这与公司主打的“零添加”概念相悖。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千禾0”等作为商标本身是合法的,若商家使用此类商标作为零添加酱油产品的包装,并在瓶身包装上用“0添加”等字样进行宣传,就可能存在误导消费者之嫌。

那么,面对行业内对手的竞争,公司将采取何种措施?公司系列产品包装上的“千禾0”标志,代表“零添加”产品,还是代表公司的注册商标?2月25日,经济导报记者将相关采访提纲发至公司官网披露的三个邮箱,但至截稿未获回复。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编辑:史飞雪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