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黄金价格的上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不过,就在黄金价格即将越过3000美元/盎司之际,国际金价却开始下跌。2月28日,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一度跌至2832.5美元/盎司,较2月24日盘中创下的历史高点2974美元/盎司跌超4%,最终报收于2867美元/盎司,国际金价4个交易日每盎司就跌去了100美元。
黄金会跌到什么价位,是否还能投资?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投资者。有投资者表示,不知道黄金会跌到什么位置,不敢投资了。也有投资者认为,当前金价回调是最佳买入时机。
对此,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国际金价回调主要是技术性回调,冲高回落。“短期内可能会跌破2800美元/盎司,长期看黄金还有投资机会。”黄金分析师张亚林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投资者一克亏了22元
“这波亏大了,5天时间每克亏了22块钱。”3月1日,投资者林卫国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据了解,林卫国在2月25日以688元/克左右的价格买入了150克黄金,虽然2月26日出现了回调,但林卫国并不在意,他认为这只是小幅下探而非真正下跌。“我当时认为小幅回调后会立马上攻。”林卫国说。
令林卫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4天黄金以每天5元的速度下滑。“到今天(3月1日)为止,5天时间里,这次投资每克亏了22元。”林卫国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实际上,从2月25日开始,国际金价一路下滑,伦敦现货黄金从2月25日的开盘价2952.57美元/盎司一路下滑到2月28日的收盘价2859.02美元/盎司。
黄金饰品的价格也是一路下滑。2月28日,周生生足金饰品标价876元/克,比前一日下跌9元/克;而2月25日其标价为894元/克,3天的时间里跌了18元/克。老庙黄金、周大福、六福珠宝等品牌的足金饰品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对于这波下跌,张亚林表示,主要是在3000美元这一关口存在较大获利盘抛压。在宏观面上,主要是由于美联储鹰派信号施压,地缘局势出现缓和迹象,市场避险情绪大幅降温。
张亚林认为,部分投资者在金价此前冲高至历史高位后选择获利了结,叠加近期大宗商品市场整体调整压力,触发了黄金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技术性卖盘,短期内多头止损盘加速离场进一步放大了价格跌幅。同时,纽约黄金期货库存近期有所回升,此前因供应链紧张导致的短期溢价逐步消减。“市场供需结构变化削弱了黄金的稀缺性预期,叠加美联储政策转向风险,导致金价短期承压。”
博时基金基金经理王祥认为:“黄金市场短期内将维持高位震荡格局,需警惕交易拥挤风险。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靴子’尚未完全落地,若美国经济数据超预期或通胀反弹,可能引发金价短期回调。”
对于短期内黄金的价格走势,张亚林表示,黄金价格从2025年初到目前大致是上涨的趋势,近几天下跌后应该还有一次比较深度的回调,有可能会短时间跌破2800美元/盎司。
阶段投资仍可获利
黄金的下跌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心,对此,张亚林表示,黄金还具有投资价值。
“短期下跌并不可怕,黄金的避险功能并不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弱。此外,黄金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为7%左右,提供了相对可观的回报。现在除了黄金,还有什么样的理财产品能提供这么高的收益?”张亚林表示。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表示,“今年的黄金涨幅可能会比去年略小,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合适的价格买入。从长期来看,这些短期波动并无太大意义。如果把它看作具有投资属性的资产,可以坚决地买入。”

张亚林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就在近几天,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连续加仓,累计加仓44.76吨,其中,最多的一天加仓量达到20.66吨,创下单日最大加仓幅度。
SPDR的加仓也让国际投行的预测更加激进。高盛宣布将2025年年底的金价预期从每盎司2890美元大幅上调至3100美元,并重申“买入黄金”的交易建议。报告称:“若央行购金量进一步升至每月70吨,金价或攀升至3200美元。”
华泰证券表示,短期内,多重因素驱动黄金强劲升值后可能面临震荡,但升值趋势拐点未至。中长期看,结构性因素支持黄金资产的相对表现,且随着对美国财政和经贸风险的担忧加剧,黄金有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相对强势。
济南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级资产规划师李娜表示:“金价持续下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可能是购买黄金的合适时机,此时选择黄金定投是比较合适的。”
李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前不久公司测算发现,如果2024年1月份开始,选择每个月的15日进行黄金定投,那么整体算下来成本并不是很高。“13个月平均下来的成本在569元/克,与去年七八月份定投的价格相近。如果将投资时间线再往前拉1年,成本会更低,毕竟2023年黄金的价格一直在400元到500元之间徘徊。”
“不要因为黄金持续上涨就着急买入,同时也不必因为其他投资者卖出而盲目跟风,每个人投资黄金的目的和情况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投资决策。此外,要保持冷静和长期的投资心态,短期来看,黄金价格波动是正常现象,但长期来看其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投资者无需因短期价格波动产生恐慌性抛售行为。”李娜建议。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