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5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德州市齐河县泉城欧乐堡动物王国举行,来自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及志愿者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
近年来,山东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也十分周密。同时,山东开发应用的“山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系统”,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带来数字赋能,促进相关工作不断专业化。
动保“代言人”闪亮登场
2013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十八届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3日定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旨在提高公众认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今年是第十二届“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是“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与全球协作的重要性,强调加大濒危物种保护的资金和资源投入,鼓励物种保护的政策和技术创新。
活动现场公开发布了山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形象代言人“猫小豹”和“镜界共生·羽韵齐鲁”山东省鸟类生态摄影大赛征集令。“猫小豹”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豹猫也是山东省境内唯一有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兽类,设计形象涵盖了豹猫的典型生物学特征,通过圆润、灵动的拟人化处理,塑造出兼具生物辨识度与亲和力的“萌系”形象。
同时,为展现山东鸟类资源多样性和保护成果,省野保站将联合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在3月、4月共同举办以“镜界共生·羽韵齐鲁”为主题的鸟类生态摄影大赛,自今日起开启投稿通道,通过线上投票、专家评审评选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在“爱鸟周”期间统一对外公布。
本次活动由省自然资源厅、德州市人民政府、国家林草局合肥专员办共同主办,省野保站、省农林水工会委员会、德州市自然资源局、齐河县人民政府、山东省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同承办。
候鸟保护成效显著
据了解,截至2024年,山东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88种,其中极度濒危物种包括大鸨、丹顶鹤、黑脸琵鹭、猎隼、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和野生玫瑰,经过多年来的保护,这些物种总体上呈现种群数量和分布由少渐多的趋势。
以著名的丹顶鹤为例,其核心越冬地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莱州湾、日照沿海、莱西湖、东平湖等多地都有观测记录。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丹顶鹤在山东的迁徙停歇地明显增长,数量由2013年的200只增长到2023年的400余只,在黄河三角洲出现稳定的繁殖种群,2023年达到9对,是该物种自然繁殖的最南记录。
2024年,野生动物保护成效厚积薄发,物种分布和种群数量新纪录不断涌现。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黑脸琵鹭、疣鼻天鹅首次成功繁殖,鹤类超过1万只,花脸鸭国内最大种群超过17万只;东明黄河滩区大鸨、雁鸭类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在9月份全国中华凤头燕鸥同步调查中,山东记录到127只(全国128只);发现山东省兽类新纪录1种(巢鼠),两栖类新纪录1种(饰纹姬蛙),鸟类新纪录2种;在菏泽发现全球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新繁殖地一处;在滨州市新发现大鸨、卷羽鹈鹕大种群。
到了2025年,山东省候鸟保护工作更是捷报频传,1月,山东省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到花脸鸭20余万只,其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一种群数量高达171000只,形成壮观的“鸟浪”引起关注;同时在临沂市、济南市、济宁市、泰安市等多地均监测到中华秋沙鸭,共57只,为近10年来山东省内越冬地点和数量最多的记录。
制度建设与数字赋能
山东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离不开制度建设与数字赋能。
首先是积极修正、制定印发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遵循和依据。同时严打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开展了“清风行动2024”、“网盾行动2024”、“打击非法猎捕交易食用野生鸟类专项行动”等联合行动,维护山东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其次,周密组织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1月份还组织开展了山东省第一次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到野鸟116种21万余只,并且开展野生玫瑰野外调查,发现野生玫瑰约6090株,还新发现乳山黄龙甲、青岛小管岛等自然分布地,青岛成为野生玫瑰分布的最南端。并通过加强野外巡查和日常监测,规范开展疫源疫病监测和疫情风险排查,积极开展主动预警,为疫情风险分析和早期预警提供科学支撑,织牢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网。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促进数字赋能工作提质增效,开发应用“山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系统”,建立野外资源数据库,促进山东人工繁育机构、收容救护机构、疫源疫病监测机构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据介绍,下一步,山东将继续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认识,组织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